这个话题,很多人不感兴趣。
不过,总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毕竟成年人一个普普适合的补药就是科学睡觉了。
近日,全国爱卫办发布《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推荐成年人晚上10至11点入睡,早晨6至7点起床,一些官方微信账号对此进行了转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记得在之前,类似的话题大多出现在医学或是专家号的文章里面,如今越多越多的官方账号开始关注大众的心身健康了。
一句“你的睡眠健康吗?”会瞬间被治愈。
单从话题的内容来看,没有特别的新意,无非就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睡前一些老生常谈的注意事项了,如不要玩手机。
个人看来,它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你体制内的人不最爱按文件规定办事了么,如今官宣了,不是行政指令,看个人身体。
长期熬夜,不说远了,是会影响日常工作的,至少服务群众的热情不好维持,长期顶着黑眼圈上班,难免会流露出疲惫感。
许多单位会通过工会、内部通知等形式倡导员工保持健康作息,例如建议“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确保次日能够精神饱满。
这些都属于柔性引导,而非制度要求。
毕竟,体制内工作特殊,一些人是需要二十小时开机待命,在凌晨查收一些紧急通知也是不少见的,占用休息时间是有的。
再说,私人休息时间里只要不违规违纪,再像学生时代领导像老师那样去关心学生也不太现实,何况很多单位领导比职工要年轻,他们可能会更依赖于手机去消遣。
工作性质不一样,高强度部门普遍存在熬夜现象,比如两办系统,作为核心协调部门,需处理大量文字材料、会议筹备及领导交办任务,工作节奏快、突发任务多。
又如,基层工作人员需应对频繁的上级检查、群众服务及突发任务,加班值班是常态化,甚至流传“女人当男人用”的调侃。
据不完全统计,超五成职场年轻人每天零点后入睡,超七成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主要是由于职场压力、内卷和手机干扰。
一些单位虽无明文要求,但“早到迟退”或下班后线上处理事务的现象普遍,间接延长工作时间,只有深夜的时间是自己的。
长期熬夜显然存在健康风险,它与猝死高度相关,我国每年约55万人因熬夜猝死。
下面对那些经常熬夜的体制人几点参考。
体制内突发任务难以避免,适当的80分原则,明白完成比完美重要,懂自我调整。
若某日睡眠不足,需在3天内通过分段补觉、减少社交消耗等方式“偿还”,避免长期透支,该卷时间卷,该补觉就得补觉。
定期体检关注血压、心率指标,对长期失眠者建议通过工会申请心理辅导或中医调理,用体检报告来倒逼自己去平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