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植树节为洛阳添绿

自古神都绿盖城,恰逢春至共挥旌。
扬锨培土千山秀,洒汗添青万岭盈。
湿地涵云燕鹳舞,山河映日牡丹荣。
待看苍翠连天宇,大地皆听洛水情。
附诗评:
这首七律《植树节为洛阳添绿》紧扣主题,将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新时代的生态建设相结合,展现了植树活动的蓬勃气象与对美好未来的展望。全诗结构严谨,意象生动,情感昂扬,可作如下赏析:
一、时空纵横,立意高远
首联"自古神都绿盖城,恰逢春至共挥旌"以历史纵深开篇,"自古"二字唤醒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厚重记忆,"绿盖城"既点明生态主题,又与尾联"苍翠连天宇"形成时空呼应。今昔交叠中,"共挥旌"的集体行动彰显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传统神都焕发现代生机。
二、动静相生,虚实相映
颔联"扬锨培土千山秀,洒汗添青万岭盈"以工笔描绘劳动场景,"扬锨""洒汗"的动态细节与"千山秀""万岭盈"的静态成果形成张力美。动词"培""添"暗含生态建设的递进性,数量词"千""万"的夸张运用拓展了诗意空间,使具体劳动升华为宏大的山河图景。
颈联"湿地涵云燕鹳舞,山河映日牡丹荣"转入生态全景:上句写湿地生态,"涵云"见水汽氤氲之态,"燕鹳舞"显生物多样性;下句咏洛阳牡丹,"映日"与"荣"字既呼应春时,又暗合"国色天香"的文化象征。自然意象与文化符号交织,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价值。
三、音画交融,情韵悠长
尾联"待看苍翠连天宇,大地皆听洛水情"以展望作结,"苍翠连天宇"的视觉延展与"洛水情"的听觉想象构成通感意境。动词"待看"赋予时间纵深感,"皆听"将洛水拟人化,使自然生态与人文情感共振。尾句化用"河洛文化"基因,将植树护绿升华为守护文明根脉的时代使命。
四、技法精妙,诗律严整
全诗严格遵循七律平仄规范,中二联对仗工稳:"扬锨培土"对"洒汗添青"见劳动细节,"湿地涵云"对"山河映日"显空间层次。数词"千山""万岭"与颜色词"苍翠""添青"的运用强化画面感,动词"扬""洒""舞""荣"的连续动态使全诗气脉流畅。尾联"连天宇""洛水情"的宏大抒情,更显气象开阔。
此诗将植树造林的传统题材写出新意,通过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人力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与人文的交融,谱写了一曲绿色发展的时代赞歌。既有"挥旌"植树的现场感,又有"燕鹳舞"的生态美,更见"洛水情"的文化魂,堪称主旋律诗歌的佳作。

七律·有感于全国两会关注孩子房子票子
三月京城聚众贤,共商国是话新篇。
孩儿牵梦系黎庶,房子萦怀筑港湾。
票子增收民意稳,良招频举众声欢。
洛阳春色今渐盛,且看东风绘锦天。

附诗评:
这首七律以全国两会为背景,聚焦“孩子、房子、票子”三大民生议题,将政治叙事与诗性表达巧妙融合,既展现了政策温度,又赋予传统格律以时代新声。全诗结构紧凑,语言凝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赏析:
一、选题聚焦,以小见大
首联“三月京城聚众贤,共商国是话新篇”以简笔勾勒两会场景,“聚众贤”暗合传统“群贤毕至”的政治理想,“话新篇”点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创新性。颔、颈联精准选取“孩儿”“房子”“票子”三大民生切口,对应生育政策、住房保障、收入分配等社会热点,将宏大叙事具象化为百姓可感的“人生三事”。其中“牵梦系黎庶”以孩童之梦喻民族未来,“萦怀筑港湾”化住房刚需为心灵归宿,“民意稳”“众声欢”直指政策惠民本质,体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执政理念。
二、意象转换,古韵今声
诗歌巧妙完成传统意象的现代转译:尾联“洛阳春色今渐盛”借十三朝古都洛阳暗喻中华文明的当代复兴,“东风”既承古典诗词中“春风化雨”之意,又指代新时代改革东风;“绘锦天”以书画意象喻指政策蓝图,与首联“话新篇”形成闭环。诗中“京城”“黎庶”“良招”等词保留古典韵味,而“票子”“增收”等口语化表达接地气,形成雅俗共赏的张力,让政治话语获得诗性栖居。
三、结构严整,政论入诗
严守七律格律:中二联“孩儿牵梦—房子萦怀”“票子增收—良招频举”对仗工稳,动词“牵”“萦”“系”“筑”形成动态链条,体现政策制定与民生诉求的互动关系。数字“三”(三月、三事)与颜色“锦”(锦天)暗藏结构密码,从时间(三月)、空间(京城—洛阳)、价值(民生—国运)三维构建诗意空间。尾联“渐盛”“且看”以进行时态展望,突破传统颂诗静态描摹,彰显奋进中的时代气象。
四、情感共振,美政抒怀
全诗摒弃空泛歌颂,通过“民意稳”“众声欢”等细节传递获得感,以“春色渐盛”的自然意象隐喻社会生态改善。结句“东风绘锦天”将政策力度转化为艺术美感,既延续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的雄浑,又赋予“东风”以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实现政治正确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此诗作为“新乐府”式的时政抒怀之作,成功破解了传统律诗现代转型的难题。在严守格律中注入民生温度,于政治叙事里沉淀文化厚度,堪称用中国式诗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作者简介:
弦人,河南光山县人,长期在洛阳工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省、市级各级报刊(媒体)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次),其中诗歌、散文、曲艺等类文学作品近300篇(次),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