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究竟是遏制中国的杀手锏,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5年4月,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宣布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征10%-49%的关税。这一操作看似是为了遏制中国,却引发了全球股市暴跌、美国企业市值蒸发6.5万亿美元的连锁反应。

美国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家庭年均支出预计增加5000美元,总支出高达6600亿美元。有人感叹:“特朗普这波操作,像是在玩火。”但问题来了:特朗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他究竟是在孤注一掷,还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看似荒唐,实则暗藏深意。表面上,他是为了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但更深层次的意图,是逼迫全球各国在中美博弈中站队。按照他的逻辑,美国的贸易逆差就是被“占便宜”,通过加征关税,他试图将这些逆差“挣回来”。然而,美元作为全球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其霸权地位恰恰依赖于结构性逆差。换句话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无异于在自断美元霸权的根基。
更有趣的是,特朗普的“自杀式操作”背后,隐藏着一场豪赌。他赌的是,各国为了规避关税冲击,会选择与美国签订“城下之盟”,从而在中美对抗中站队美国。历史上,奥巴马时期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就是一次类似的尝试,只不过特朗普更直接——他用关税作为威胁,而不是像奥巴马那样用优惠换取支持。

但问题是,这种策略真的能奏效吗?从目前的反应来看,部分国家确实选择了“跪”,比如英国、澳大利亚和越南,但欧盟却选择了对等反击,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2%的关税。这说明,特朗普的威胁并不能让所有国家都乖乖听话。尤其是中国,面对美国的挑衅,迅速祭出了覆盖关税、不可靠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11项反制措施。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既不畏惧,也不盲从。

特朗普的“群殴中国”计划,看似雄心勃勃,实则漏洞百出。首先,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扭转。过去50年,美国的基建、供应链和营商环境早已江河日下,即便企业回流,也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竞争力。台积电在美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低端制造业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的打击尤为致命,这些国家为了生存,可能会被迫接受美国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心甘情愿地加入反华阵营。

相比之下,中国的应对策略则显得更为灵活。一方面,中国通过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以及加大财政支出,稳住了国内经济基本盘。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零关税为条件,吸引全球资本向人民币结算靠拢。2024年,中国进口额约为2.58万亿美元,虽然不及美国的4.11万亿美元,但以零关税为诱饵,这个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不容小觑。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加速全球供应链的重组。过去,美国依赖全球供应链维持经济运转,而如今,这种依赖正在被特朗普自己亲手打破。中国则趁机强化了与东盟、中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试图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占据主动。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割伤中国,也可能刺穿美国自己。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美国的挑衅,中国需要保持冷静,既不能被激怒,也不能掉以轻心。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乱世出英雄。”在特朗普的“自杀式操作”中,中国或许正迎来一场“乱中取胜”的绝佳机会。

最终,这场博弈的胜负,取决于谁能在混乱中找到自己的节奏。特朗普赌的是全球供应链的脆弱,而中国赌的是自身经济的韧性和开放的姿态。谁更胜一筹,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群殴”大戏,绝不会像特朗普想象的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