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2025 年 4 月 26 日清晨,伊朗南部霍尔木兹甘省沙希德拉贾伊港发生剧烈爆炸,造成至少 14 人死亡、750 人受伤,这场被伊朗官方定性为 "危险品储存事故" 的灾难,不仅暴露了中东能源枢纽的安全漏洞,更在美伊核谈判关键节点引发地缘政治震荡。
当地时间 8 时 17 分,沙希德拉贾伊港集装箱区突然腾起蘑菇云状火球,首波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半径 2 公里内建筑的玻璃幕墙震碎,300 米外的海关办公楼屋顶坍塌。目击者描述:"整个仓库像被巨人的拳头砸中,金属集装箱如同玩具般被抛向空中"。更危险的是,火势在 30 分钟内蔓延至相邻的 12 个集装箱,引发二次爆炸,导致港区形成 3 处独立火场,航拍画面显示浓烟柱高达 800 米,50 公里外的阿巴斯市居民能清晰感受到地面震动。
爆炸核心区储存的高氯酸钠、硝酸铵等危险品发生泄漏,与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混合,形成含氨、二氧化硫的毒雾。伊朗卫生部紧急宣布阿巴斯港进入环境紧急状态,要求市民紧闭门窗、佩戴 N95 口罩,并警告 "暴露在污染空气中超过 1 小时可能导致呼吸道永久损伤"。港口周边 5 公里内的学校、医院全部关闭,3000 名居民被疏散至临时安置点。
英国安布雷情报公司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发现,爆炸区域曾在 3 月接收一艘悬挂伊朗国旗的货轮卸载的高氯酸钠火箭燃料。这种材料是固体弹道导弹推进剂的核心成分,而沙希德拉贾伊港恰好是伊朗海军基地所在地。该公司指出,港口工作人员在装卸过程中未使用防爆设备,导致摩擦引发自燃。这一说法与伊朗国家灾害管理组织此前发出的 "化学品储存违规" 警告形成呼应。
伊朗海关总署发言人表示,初步判断爆炸源于存放油漆稀释剂、工业酒精的集装箱起火,因未密封导致火势失控。这种解释与现场目击者描述的 "易燃液体流淌引发连锁爆炸" 相符,但无法解释为何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强度远超普通化学品事故。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已指派内政部长亲赴现场督导调查,并承诺 "72 小时内公布初步报告"。
爆炸发生当天,美伊第三轮核谈判正在阿曼举行,双方就铀浓缩限制、制裁解除等核心议题展开博弈。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强调 "爆炸不会影响谈判进程",但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会后暗示:"某些势力试图通过制造混乱干扰我们的主权决策"。这种表态引发外界猜测:爆炸是否与以色列针对伊朗核设施的 "震网" 式行动有关?
作为伊朗最大的商业港口,沙希德拉贾伊港承担着全国 55% 的非石油货物进出口和 85% 的集装箱装卸任务。爆炸导致 30 艘货轮滞留霍尔木兹海峡,国际油价应声上涨 2.3%,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 15%。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虽声明爆炸未影响炼油设施,但港口停运已造成每天约 120 万桶原油出口受阻,直接经济损失达 1.2 亿美元。
爆炸发生时,美伊代表正在阿曼讨论恢复《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的可能性。伊朗提出 "分阶段解除制裁" 方案,要求美国先取消对石油、航运的限制,作为对等条件,伊朗将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其核设施。而美国坚持要求伊朗首先停止丰度 60% 的铀浓缩活动,并释放被扣押的 "圣・尼古拉斯" 号油轮。此次爆炸可能被美方视为伊朗 "管理能力不足" 的证据,从而在谈判中施压要求更严格的核查条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爆炸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表示慰问,愿提供必要协助。俄罗斯则通过驻伊朗使馆呼吁 "避免将事故政治化",并暗示可能参与港口重建。这种表态与 3 月中俄伊三国副外长会晤时达成的 "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共识一脉相承。分析人士指出,若伊朗因爆炸导致能源出口受阻,中俄可能加大对其石油进口,以缓解经济压力。
伊朗政府已组建由核专家、消防工程师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重点核查以下疑点:
爆炸区域的集装箱是否混装了民用化学品与军用燃料?
港口监控系统在爆炸前 30 分钟为何出现数据中断?
涉事货轮的航行轨迹是否与以色列情报机构的活动存在关联?
美伊谈判代表已同意将原定于下周的第四轮会谈提前至 4 月 29 日,重点讨论爆炸对核协议的影响。伊朗可能提出 "以港口重建换取制裁豁免",而美国或将要求扩大核查范围至军事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表示,该机构已做好准备,随时可派遣专家协助调查爆炸是否涉及核材料。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援引军方消息称,以军已将 "铁穹" 防御系统部署至红海沿岸,防范伊朗可能的报复行动。与此同时,伊朗革命卫队在波斯湾举行反舰导弹演习,试射了新型 "霍尔木兹 - 3" 反舰弹道导弹,其射程覆盖整个海峡区域。这种 "以武促谈" 的策略,可能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在沙希德拉贾伊港的废墟上,消防队员仍在与余火搏斗,而千里之外的阿曼谈判桌前,美伊代表正就核协议的措辞激烈交锋。这场爆炸不仅是一场技术灾难,更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