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堰马游十堰,这里不止武当山!因为堰马,再次来到了十堰,借着这个机会,又在这座位于鄂西的山水车城玩了两天,没有去闻名暇尔的武当山和丹江口,而是去了鲜为人知的郧西县和郧阳县,分看游览了著名的上津古城和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让我对十堰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前往上津古城的途中,我们路过了一个名为上津道的景点,虽然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但当我们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上津道大有来头,甚至可以用很不简单来形容,所以我也特地单独成篇来介绍这个地方。
上津道,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朝,初始名为甲水道,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周武王曾越秦岭顺甲水而下直达汉江,经营汉江诸国。然而,随着汉代都城东移至洛阳,甲水道逐渐衰落,隋代京杭大运河通航后便停用了。
如果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那它就不叫上津道了,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上津道这个名称。到了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长安交通断绝,甲水道被迫重启,并改名为上津道,它的历史使命也从 周朝的“沟通南北” 转变为后来的 “承东启西”,承担起运输粮食、军需、赋税等重任,堪称当时的国脉、国道、国廪道。
现在的上津道其实只是上津道上的一个驿站,恢复了一些建筑,让人们记得这条曾经辉煌了许久的古道,虽然贵为4A级旅游景区,但不用门票,也没有多少游客。所以当我们来此游玩,几乎算是包场一样,漫步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车马慢的年代。
上津道的建筑并不多,上津道博物馆算是其中之一,它位于上津镇的金钱河畔,我们到来的时候没有开门,不过从博物馆的介绍中得知,馆内的文物大多从民间收集而来,展着着一些与古道相关的文物,比如镖车、刀钱币、马车等旧时行商用具,这些物件生动地展现了古上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上津道作为商道的繁荣景象。
在距离上津道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古城,名为上津古城,城墙、城门保存完好,远远看去雄伟壮观,城墙顶上的长廊和方形瞭望孔洞,诉说着曾经的防御功能。城内一街九巷,街道弯弯曲曲,形制对称,两旁的古民居多为明清徽派四合院风格,青砖黛瓦、粉壁马头墙,木穿榫式结构,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商家 “前店后坊” 或 “前铺后户” 的经营格局和特色。
综合而言,上津道是一条古老的交通要道,它连接着长安与江南,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里,可以看到北方的建筑风格与南方的细腻工艺相互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同时,上津道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从周朝的兴起,到唐宋的繁荣,再到明清的沉寂,它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和记忆。
上津古道连千里,文化交融贯古今!走过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聆听历史的回响,去品味文化的韵味。它虽不及武当山那般名声大噪,却有着别样的魅力,等待着更多人去发现、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