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美国复杂的政治与教育生态交织的舞台上,一场围绕哈佛大学的激烈对峙正吸引着全球目光。哈佛大学面对特朗普政府强硬的 “整改” 要求,毅然选择了 “硬刚”,而这一抗争之举,正悄然为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自新一轮巴以冲突于 2023 年 10 月爆发后,美国多地高校掀起了一系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校园内的反犹情绪引发美国政府高度关注。特朗普政府今年 1 月上台后,迅速将矛头指向多所顶尖高校,哈佛大学首当其冲。白宫对哈佛提出诸多严苛要求,包括根除所谓 “反犹主义”,废除高校向少数族裔倾斜的多元化举措等。在今年 4 月 11 日,美国政府更是直接致函哈佛大学,要求其进行改革和重组,涵盖停止基于种族、肤色和国籍等因素的优待,改革国际学生招生流程以避免录取 “敌视美国价值观和制度” 的学生,关闭所有与 “多元化、公平与包容” 政策相关的项目。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步步紧逼,哈佛大学校长艾伦・加伯于 4 月 14 日在致哈佛社区成员的一封信中坚定回应,明确指出政府提出的要求已远超联邦政府权限,哈佛大学绝不可能接受此前所提要求。这一表态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仅仅几小时后,美国政府便迅速采取行动,宣布冻结哈佛大学 22 亿美元多年期拨款和 6000 万美元多年期合同款项,并放话若哈佛继续 “抗命”,正在接受审查的另外 60 多亿美元联邦经费也将 “不保”。15 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亲自下场,威胁剥夺哈佛大学的 “免税地位”,直言应将其视作 “政治实体” 征税。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也发声,指责哈佛纵容校内 “反犹” 行为,要求其向犹太裔美国学生道歉,同时对哈佛未来获得联邦经费的前景表示 “怀疑”,理由是该校已获得巨额民间捐资,不应再接受政府资助。
然而,哈佛并未因政府的高压手段而屈服,反而在这场对峙中展现出愈发强大的韧性,而这也为其带来了意外之喜。随着哈佛与特朗普政府冲突的公开化,社会各界对哈佛的关注度呈几何倍数增长。众多校友以及社会名流纷纷挺身而出,表达对哈佛的坚定支持。大量校友慷慨解囊,使得哈佛大学在短短时间内收到的捐款数额大幅攀升。一些长期关注教育事业的慈善家也受哈佛捍卫学术自由精神的感染,选择将资金投入哈佛。有数据显示,在哈佛明确拒绝特朗普政府要求后的一周内,其收到的捐赠金额较之前同期增长了数倍之多,捐赠者们在捐赠留言中纷纷表示,支持哈佛坚守学术独立与自由,抵制不合理的政治干预。
与此同时,哈佛的 “硬刚” 行为在国际教育界也引发强烈反响。全球众多知名高校纷纷声援哈佛,与哈佛站在同一阵线,共同抵制外部不合理的政治干涉学术的行径。这不仅提升了哈佛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声誉,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学术重镇的地位。许多国际学生在了解到哈佛的抗争后,更加向往能够进入哈佛深造,认为哈佛是真正捍卫学术尊严的殿堂,这为哈佛未来的招生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这场哈佛与特朗普政府的较量中,哈佛大学凭借坚定的立场,不但没有在政治压力下低头,反而在资金募集和国际声誉等方面收获颇丰,正逐步将这场危机转化为提升自身实力与影响力的契机。而特朗普政府以冻结经费、威胁税收等手段试图 “整改” 高校的做法,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还引发了各界对政府干预学术自由的广泛质疑,其对美国高等教育乃至全球教育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