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有人离世后,亲属为了节省,常将其生前睡过的床继续使用,尤其在亲人之间,更觉得没什么忌讳。
但老一辈却常常坚决反对,甚至会斩钉截铁地说:“绝不能再睡!”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其实背后却藏着一层极其现实又令人不寒而栗的道理。

尤其是关系越亲近的人,越要避讳这件事,否则不仅可能招来心理上的阴影,更可能引发一连串难以解释的“怪事”。
阴阳两隔 诀别已成永恒在上古时代,死亡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禁忌的话题。
每当部落中有人离世,族人都会选在僻静之地掘土为冢,而后焚烧死者的遗物,以示哀悼。
待白烟袅袅升起,长者会面露肃穆,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一代:亡者已逝,在世之人当励精图治,不可沉湎于痛失亲朋的悲伤之中。
千百年来,洪荒之力早已退却,文明之光渐次点亮。
然而,"生死离别"这一人世间亘古不变的主题,仍旧牵动着芸芸众生的心弦。

隋朝大业年间,鸿儒学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这样写道:"凡居丧,皆不宜饮酒食肉。"
意在告诫后人,身处丧期,行止与饮食都需谨慎,不可放纵。
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僧人死后,寺院中往往会为其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祈求其往生极乐,不再沦回。
种种丧葬仪式,无不体现出世人对亡者的缅怀与祝福。
纵观古今,礼法有别,然则祭祀先祖、敬畏死亡的观念,却从未泯灭。
究其根本,正是出于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不知你可曾留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亡者在弥留之际,灵魂会先于肉体离开人世。
而当它尚未脱离阳间时,往往喜欢在熟悉的地方停留片刻,最后再恋恋不舍地离去。

所以,在丧葬期间,亲友们都不会随意进出亡者的房间,更不会去睡那张床,生怕扰了逝者的安宁。
如今,现代医学早已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
可纵使理性再强大,人之情感依旧脆弱。
失去至亲后,内心的悲恸惶惑,又岂是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的?正是在无助之时,许多人会下意识地寻求慰藉,而睡在故人的床上,无疑成了他们情感宣泄的出口。
殊不知,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甚至迷失在回忆的泥沼中,再也走不出来。
物是人非 切莫过度沉湎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江城子》中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道尽了对亡妻亡弟的无尽思念。

滚滚红尘,悲欢离合本就是人生常态,可当那个最亲密的人悄然离去,又怎不教人心如刀绞?
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会选择睡在故人的床上,缅怀那些温暖而又短暂的时光。
久而久之,便难以走出回忆的泥淖。
2015年,台湾宜兰县一名黄姓男子在父亲去世后,执意睡在父亲房间的床上。
起初,母亲和家人都认为他是在怀念父亲,也就随他去了。
谁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先生的情绪越来越低落,终日以泪洗面,性情也变得敏感多疑。
家人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直到后来经人劝慰,黄先生才渐渐意识到,过度沉湎于逝者的记忆,只会加重心理负担,无法真正走出丧亲之痛的阴霾。

对此,心理学专家指出,失去亲人后,悲伤、痛苦、思念等情绪,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但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只要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时间久了,悲痛总会慢慢淡去。
临床上,也有不少因丧亲而陷入抑郁的案例。
患者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焦虑、幻觉等。
所以,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层面来看,过度沉湎都弊大于利。
毕竟,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活着的人更应该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姿态重新拥抱生活。
记得清末民初时,民间还流行过一首打油诗:"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在世恩爱不可尽,何须身死心也死。"
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旧时民众直面生离死别的洒脱与豁达。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视死如归、坦然处之。
但在亲历生死大悲后,我们更应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如此渺小而又伟大,失去固然令人痛彻心扉,可只要心中还有爱,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与其将自己禁锢在苦痛的牢笼,不如学着放下,继续追寻生命的意义。
珍惜眼前 不留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许多人心底最大的痛。
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正如人生旅途中,哪怕我们再不舍,终究会与至爱天人永隔。
2016年,一档名为《你好,生命》的节目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主人公大鹏的父亲在参加儿子婚礼后突然离世,给这个家庭留下了无尽的悲痛。

节目组把大鹏父亲生前录下的视频剪辑成VCR,在婚礼现场播放,催人泪下。
大鹏望着屏幕中慈祥的父亲,泣不成声。
他深深地悔恨,为什么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自己没有好好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意,以至于现在只能通过一段冰冷的视频,来怀念这个可亲可敬的父亲。
由此可见,我们常常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覆水难收,再多的懊悔都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所以,与其沉溺于无尽的思念,倒不如去倾注心力,好好爱身边每一个人。
正如微博上流传已久的一句话:"希望在我死后,爱我的人能放下悲伤,继续努力地活着。
偶尔想起我,就回忆一下和我相处的快乐时光。
然后,深深地呼吸,告诉自己:虽然ta不在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我若泉下有知,看到你们开开心心的生活,也会由衷地感到欣慰。"
想来,若是泉下有知,每一个离开人世的亲人,都不希望自己成为家人心中永远的伤。
他们更愿意看到,我们带着对他们的思念,勇敢地、积极地活下去。
这,或许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结语:茫茫人海,相遇已是缘分,相知更是福气。
但凡阳世中的情意,皆有聚散离合,无法长相厮守。
古人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生死存亡,本就是人间至理。
佛家讲"放下执念",道家言"顺其自然",无不在告诫后人,生命禅意,内心安稳,方得始终。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面对别离,或早或晚。

但愿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不要被丧亲之痛永远禁锢,要带着希望继续生活,带着感恩继续前行,不负已故亲人的嘱托,不辜负自己来到人世的意义。
毕竟,生者如斯,逝者已矣,愿逝者在天之灵能得到慰藉,愿生者如斯皆珍惜眼前、不留遗憾。
或许,让时光的沙漏再次倒转,用爱去充盈生前的每一个日夜,是我们能为故人做的最好的事。
当夜深人静,思绪飘回你们温暖的小屋,不妨闭上眼,在心底轻轻呼唤那个名字。
相信冥冥之中,你们终会再度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