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约定来年问斩,最终返回了多少人

白晴聊历史 2025-03-13 11:19:1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唐太宗李世民,以宽容和智慧著称,但他的仁政中也充满了深意。

某年春节,唐太宗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并约定来年再审,若未按时返回,便问斩。

这一命令看似宽厚,实则充满了考验,仿佛一场巨大的心理博弈。

究竟,囚犯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最终会选择什么?这些曾犯过大罪的人,是否能凭借这次宽赦重生,还是会因恐惧和贪欲而逃之夭夭?当来年审判的日子来临时,唐太宗最终迎回了多少人?

盛世之初的隐忧

贞观六年(632年),大唐帝国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春。

先帝唐高祖李渊已经驾崩,新君李世民即位仅半年有余。

这位年仅三十出头的青年皇帝,正意气风发地规划着自己的治国蓝图。

但对大多数官员百姓而言,李世民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形象。

不到两年前,他还只是太子李建成的幼弟,在玄武门发动政变,一箭射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夺取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血腥的王位之争,让不少人对这位新君心存疑虑——

李世民真的有资格做一个仁明的帝王吗?他的统治会不会如李建成所言,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恐怖统治?

作为一个精明强干的政治家,李世民深知如何消除众人的戒心。

在即位之初,他采取了一系列亲民爱民的政策:减免赋税、广开言路、六年一次的大赦天下……他要让天下人看到,李世民并非是一个残暴嗜杀的暴君,而是一位体恤民间疾苦、爱民如子的明君。

然而,要彻底打消朝野上下的疑虑,仅凭一纸诏书是远远不够的。

他需要一个轰动效应,一个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举动。

无意中的灵感

正在李世民苦思冥想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一切。

那是贞观六年腊月的一个傍晚,李世民微服私访,来到了京城的天牢。

按例,每逢岁末,皇帝都要亲自视察囚犯,确保冤狱得以昭雪。

在幽暗的囚室里,李世民看到了 390 名腌臜不堪的死囚,他们或是杀人凶手,或是强盗悍匪,都是十恶不赦的重刑犯。

按律,他们都将在来年秋后问斩。

但出乎意料的是,当李世民问及他们临死前可有什么心愿时,竟无一例外地说:"我们只想在今年除夕,回家与亲人再见一面,哪怕只有一天也好。"

这番肺腑之言,让向来多愁善感的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是啊,纵然是十恶不赦的罪犯,但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思念家人啊。

就在此时,一个惊世骇俗的想法在李世民脑海中闪现:何不放了这些死囚,让他们回家与亲人团圆?反正他们注定要死,不如让他们快活一回,顺便展现出朕的恩德。

如若他们愿意再回来赴死,岂不正好印证了朕的"仁政"?

想到这里,李世民嘴角泛起一丝自信的微笑。

他对身边的侍卫说:"传朕口谕,即刻将这些死囚释放,让他们回家过年,但务必叮嘱他们,来年秋日必须如约而归,伏法受刑!"

在场的大臣们,无不为之震惊。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但谁也不敢违抗这位喜怒无常的君王。

于是,390名死囚就这样重见天日,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消息不胫而走,京城百姓无不议论纷纷——唐太宗疯了吗?放出那么多亡命之徒,今年还让不让人过太平年了?这些穷凶极恶、声名狼藉的囚徒,真的会遵守诺言,回来赴死吗?

恐怕谁都不会相信,一群九死一生的亡命徒,会为了"信义"和"恩德",放弃苟且偷生的机会吧。

但谁也没有料到,一场惊心动魄的赌局,就此拉开了序幕……

生死抉择

对于那 390 名死囚而言,重获自由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他们呼吸着久违的新鲜空气,奔向阔别已久的家园,投入亲人的怀抱,体会着失而复得的温暖。

泪水、欢笑、感恩,交织成一曲离别的赞歌。

家人们不断叮嘱他们:"皇上的恩典,你们万万不可辜负啊!无论如何,一定要遵守诺言,按时回去赴死,这是男儿汉的气节!"

死囚们频频点头,眼中却闪烁着复杂的神色。

是啊,堂堂七尺男儿,岂能言而无信?可是,放着大好的生命不要,去赴一场必死无疑的约,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良知与私欲、恩义与生死,在他们的内心不断交战。

有人想过违约潜逃,隐姓埋名重新做人;也有人想借机改过自新,用善行赎罪……390个人,就有390种纠结。

岁月荏苒,眨眼间一年将尽。

约定的日子越来越近,每个人都要做出最后的抉择——生,还是死?

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早已有无数双眼睛,在默默注视着这场豪赌的结局。

朝野上下、百姓黎民,都想一睹这些亡命徒的臣服,或是李世民的囧态。

押注的赌局在民间甚嚣尘上,赔率一路飙升。

悬念揭晓

终于,阳春三月如期而至。

在约定的日子清晨,朝阳尚未升起,东市门的官道上,就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大家伸长了脖子,想要第一时间看清那些死囚的去向。

"快看,有个人影!""是死囚回来了?""才一个人吗?""天啊,后面还有一群人!"

随着欢呼声此起彼伏,只见一个接一个的身影,徐徐走来。

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道,让出了一条"生死门"。

京兆尹(古代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亲自清点着人数,脸上的表情由疑虑转为惊喜,最后变成了由衷的敬佩——天地良心,这些亡命之徒,竟然有 389 个人,真的信守承诺,回来赴死!

而在这 389 人中,为首的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

他双手举着沉重的铁锁,面色枯槁,行动蹒跚。

京兆尹连忙上前搀扶,关切地问:"老人家,你这是怎么了?"

老人颤巍巍地回答:"回大人的话,我名唤徐福林,家住扶风县。

临出发前,我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没命。

我担心误了日期,辜负圣上恩德,这才硬撑着回来。

半路上又走不动道了,还好借了一辆牛车,这才勉强赶到。

只盼能在临死前,再见陛下一面,聊表寸心……"

话音未落,老人就瘫倒在地,晕厥过去。

众人无不动容,连连称赞:"孝义之心,何等感人!""宁死不负君恩,真乃铁骨铮铮的汉子!"

而在人群中,一个身着蓝色官服的中年男子,正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幕。

他就是前来微服私访的唐太宗李世民!

恩威并施

看到大多数死囚兑现了承诺,李世民的心中百感交集。

一方面,他由衷地佩服这些亡命徒的担当。

在生死考验面前,他们宁可舍生忘死,也要守住诺言,实在令人敬佩。

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啊!

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的政治智慧所折服。

若非自己先发制人,放手一搏,怎能收获如此完美的结果?百姓们已经被这出生死大戏所震撼,纷纷为这位仁慈的君主喝彩。

而朝臣们更是对他刮目相看,心悦诚服。

但李世民并没有就此止步,他深知,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才是稳固皇权的不二法门。

当天傍晚,李世民回到宫中,召见了三品以上的重臣。

在金碧辉煌的太极殿上,他当众宣布:"朕十分感念这些罪臣的义举,他们宁死不负君恩,实在难能可贵。

朕在此赦免他们的死罪,改判他们终身为官府差役,以报君恩。"

群臣闻言,或惊或喜。

赦免死罪,简直就是破天荒的举动啊!但李世民并没有就此打住。

他接着说道:"至于那个叫徐福林的老头,朕最是敬佩。

年过古稀,身患重病,却仍然不顾死活赶来赴约,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楷模!朕命你为县尉,回到家乡扶风县,以身作则,传扬美德。"

此言一出,殿上一片哗然。

县尉虽是最低级的官员,但对一个死囚来说,已是莫大的荣宠了。

李世民的决断,既彰显了皇恩浩荡,又树立了从严治吏的威仪。

恩威并施,可谓是双管齐下、天衣无缝。

李世民环视一周,满意地看到群臣脸上的敬畏和钦佩。

他暗自得意:这次政治豪赌,不仅彻底打消了天下人的疑虑,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皇权。

看来,天命果真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恩泽天下

从此以后,"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就此奠定。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李世民继续着他的仁政,让臣民们充分感受到了盛世的温暖。

他亲自制定了"贞观政要",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奖励农桑。

他还广泛纳谏,从不以忤逆废臣。

就连那些玄武门之变的旧部,他也一视同仁,不分彼此地重用。

由政通人和,出现了百废俱兴的盛景。

各地争相仿效长安,兴学校、办书院、请学者讲经。

不少落魄的寒门子弟,也因此跻身仕途,成为栋梁之才。

连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这位明君的恩德。

三十年后,当李世民弥留之际,他曾对身边的宰相长叹:"朕不求让大唐江山永固,只盼将仁政遗泽子孙,让天下苍生永享升平之福。

此生无憾矣!"

千百年来,史家们评价李世民,都认为他是一代明君。

从他的传奇经历中,我们或许可以汲取智慧,感悟仁政的真谛——

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是为君之道;

体恤民间疾苦,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为政之要;

以德服人,感召人心,才能成就不世伟业。

愿这段跌宕起伏的往事,能给今天的我们一些启示。

让我们以史为鉴,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太平吧!

0 阅读: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