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联想的相关争议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讨论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拨开情绪与偏见的迷雾,理性、全面地剖析这些争议要点,并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对我们客观认知这家企业有着重要意义。
争议要点梳理
股权改制争议
2009年,中科院将联想控股29%股权以27.55亿元转让给泛海集团 ,这一交易被质疑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从数据对比来看,2008年联想控股净资产约139.49亿元,29%股权对应约40.45亿元,实际转让价却低了许多。虽然联想方面称转让价依据第三方评估,且交易经过公开挂牌程序,中科院也表示已获财政部批准,但因评估方法的争议(如无形资产未充分评估)、审批文件未完整公布以及后续泛海集团快速转售部分股权给柳传志团队控制的联恒永信,引发了“利益输送”“程序不透明”等质疑。
高管薪酬与企业贡献争议
柳传志、杨元庆等高管的高额薪酬饱受争议。例如柳传志2020年从联想控股领取近亿元年薪,在企业经营成果分配方面,公众认为高管薪酬与企业纳税、核心技术发展成果不匹配。联想2022年净利润超200亿元,但纳税额仅约80亿元,同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较低,2022年研发费用仅占营收2.5%,远低于华为(22.4%),与“科技企业”定位形成反差,被指在核心技术发展上投入不足,过度重视商业贸易。
企业发展路线与社会责任争议
联想长期奉行的“贸工技”路线备受批评。质疑者认为该路线致使研发投入被忽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过度依赖组装和贸易。在社会责任方面,联想还被质疑存在避税操作,以及利润流向海外股东,损害国家利益,且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如产品标注等)的做法引发民族情感方面的争议。
正确看待争议
尊重历史背景
联想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科技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80年代,在科研经费紧张、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联想从传达室起步,靠着代理业务和自研汉卡等逐步发展壮大。在股权改制等问题上,当时的国企改革政策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不能完全用现在的标准去评判过去的决策。例如员工持股会等形式在当时国企改制中较为普遍,是为了激发员工积极性、推动企业发展,虽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但也是时代产物。
基于事实与数据判断
面对诸多争议,我们要依据确凿事实和数据,而非仅凭主观臆断或情绪化表达。就拿股权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争议来说,深入研究财务数据会发现,质疑者混淆了净资产与归母净资产概念。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2008年归属于联想控股的权益(归母净资产)是77.71亿元,29%股权对应的净资产价值是22.54亿元,卖给泛海的价格是27.55亿元,实际还有溢价,并非所谓的“贱卖”。
多角度分析
企业发展是复杂的,要从多维度看待联想。从积极方面看,联想在全球PC市场取得显著成绩,多年占据全球PC第一品牌位置,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在技术创新上,联想也有投入,推出过一系列自主研发产品,拥有不少专利技术。在看待研发投入低的问题时,不能仅看占比,还要考虑制造业营收基数大的特点,联想研发投入的绝对金额其实并不低,且与同行业对手相比也处于合理区间 。
联想争议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我们需要摒弃片面、情绪化的观点,秉持理性、客观、全面的态度,深入研究事实,才能更准确地认识联想,也能从其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