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伟 建安风 2025年03月27日 10:56 河南 2人

走遍洛阳之洛阳
白马寺:佛法与慈悲的千年传承
□董宏伟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白马寺的建立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汉永平七年的一个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个特别奇异的梦。梦里呀,出现了一个金人,身高足足有丈六,浑身散发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就像太阳下凡一样。这金人从遥远的西方“嗖”地飞过来,在宫殿的上空盘旋了好几圈,那光芒把整个宫殿都照得亮堂堂的,随后又朝着西方飞去,眨眼间就消失不见了。
第二天一大早,汉明帝上朝,就把这个梦讲给大臣们听,满脸疑惑地问:“你们说说,朕做的这个梦,到底是啥征兆啊?”这时候,大臣傅毅站出来,恭恭敬敬地奏道:“陛下,臣听说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人们都称他为佛。这佛身高丈六,全身都被金光环绕着。依臣看呐,陛下梦到的,想必就是这佛了。” 汉明帝一听,心里头一下子就对这西方的佛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当下就大手一挥,说道:“那朕就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几人,组成一个使团,去西域探寻这佛到底是怎么回事!”
蔡愔他们这一行人,那可真是吃尽了苦头。茫茫沙漠,一眼望不到边,太阳一晒,沙子烫得能把脚烤熟;还有那皑皑雪山,高耸入云,冷得人骨头都打哆嗦。但他们为了完成使命,咬牙坚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终于,他们来到了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
到了天竺,他们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四处寻访高僧大德,跟着人家学习佛法,还认真地观摩佛典。也算是他们运气好,碰到了两位特别厉害、德高望重的高僧,一个叫摄摩腾,一个叫竺法兰。这两位高僧,长得那叫慈眉善目,眼神里透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蔡愔他们几人,一脸虔诚,把来意说明后,那诚意就像滚烫的热水,一下子就打动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决定,跟着他们一起去东土,把佛法弘扬开来。
于是,摄摩腾、竺法兰带着好多珍贵得不得了的佛经和佛像,和蔡愔他们一块儿踏上了回东土的路。这一路上,又是山又是水,道路别提多艰险了。没办法,大家只能靠几匹健壮的马匹来驮运经书佛像。其中有一匹白马,长得那叫一个矫健,浑身的毛油光水滑,四条腿就像柱子一样结实。不管路有多崎岖,它总是稳稳当当地驮着珍贵的经书,一步一步,坚定不移地向东前行,就好像它也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经过了漫长艰辛的旅程,他们终于回到了洛阳。汉明帝听说他们回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亲自出城去迎接。当他看到那匹驮着经书佛像的白马时,心里头感慨万千,心想:这白马可真是立了大功啊!为了纪念白马的功劳,也为了好好供奉高僧和他们带来的佛法,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东十二公里处,汉魏洛阳故城西约一公里,那个北靠邙山、南望洛水的风水宝地上,修建一座寺院,还亲自给它取名叫 “白马寺”。
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和竺法兰就在寺里一心一意地翻译佛经,传播佛法。他们终于翻译出了中国第一部汉文佛典《四十二章经》,这可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在他们的努力下,佛教慢慢在中原大地扎下了根,相信佛法的人也越来越多。
可这佛教的传播,哪能顺顺当当的呢?当时啊,有些信奉传统道教和儒家思想的人,就对佛教产生了怀疑和排斥。他们觉得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异教,说不定会把社会风气给搅乱了。汉明帝知道了这事,就想着得想个办法消除大家的疑虑。于是,他决定在白马寺举行一场佛道两教的辩论会。

辩论会那天,可热闹了。道教代表一个个摩拳擦掌,率先发难,对着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提出了好多问题,就像连珠炮一样。这时候,摄摩腾和竺法兰不慌不忙,只见他们神态安详,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摄摩腾先开口了,他声音洪亮,不紧不慢地说:“各位,且听我慢慢道来。”接着,他们凭借着深厚得像大海一样的佛法造诣和能说会道的口才,把那些问题一个一个都解答得清清楚楚。他们把佛教的慈悲、因果、轮回这些理念,讲得深入浅出,在场的人都听得入了迷,就像着了魔一样。最后,佛教在这场辩论中胜出了,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白马寺的发展过程中,还发生了好多感人的事儿。有一回,洛阳遭遇了一场特别严重的旱灾,太阳就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都干裂了,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的日子苦得没法说。白马寺的僧人们一看,心疼得不行,纷纷走出寺院,四处去化缘,想尽办法筹集粮食和物资。他们还在寺前搭起了粥棚,每天熬粥救济那些灾民。摄摩腾和竺法兰亲自带着僧人们,在寺里诵经祈福,祈求上天能下点雨。也许是他们的诚意真的感动了上天,没过多久,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轰隆隆”一阵响雷过后,一场大雨“哗啦啦”地倾盆而下,可把旱情给缓解了。老百姓们对白马寺的僧人们那是感恩戴德,从此以后,更加信奉佛教了。
还有个传说呢,有一年冬天,白马寺里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他冻得浑身发抖,哆哆嗦嗦地在寺门口讨饭。僧人们看到了,赶紧把他扶进寺里,给他端来热汤热饭,还找了厚衣服给他穿上。老乞丐吃饱穿暖后,也不说话,就在寺里到处溜达。晚上,他就睡在柴房里。第二天早上,僧人们发现老乞丐不见了,却在柴房里发现了一朵金光闪闪的莲花。大家都觉得这老乞丐肯定不是普通人,说不定是菩萨化身来考验他们的。从那以后,白马寺的僧人们更加一心向善,乐善好施。
随着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白马寺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香火也越来越旺盛。它不光成了中国佛教的 “祖庭” 和 “释源”,还像一块大磁铁一样,吸引了好多来自印度、缅甸、泰国等国家的僧人,都跑来这儿交流学习。在这儿,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佛教僧人聚在一起,互相切磋佛法,你一言我一语,共同把佛教发展得越来越繁荣。到现在呀,白马寺里还保留着中、印、缅、泰四国文化风情的佛殿,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庙宇,默默地见证着这一千多年来的佛教传承,还有中外文化交流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