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份简历争8000岗位:揭穿鸡娃教育的致命谎言

永毅精进 2025-04-09 20:57:45

120万份简历争8000岗位:揭穿鸡娃教育的致命谎言

看到中核那个招聘消息,快120万份简历去抢那大概8000个位置,说实话,心里头没太大波澜,就是觉得,哦,该来的还是来了,一点不意外。 这数字,扔出来挺吓人,但仔细想想,不就是把水面底下早就汹涌的那股劲儿,一下子掀到了桌面上嘛。 这事儿,跟天会不会下雨一样,是明摆着的。

这些年,大家一窝蜂地鸡娃,从幼儿园就开始卷,一路卷到大学、研究生,图啥?不就是图孩子将来有个好出路,找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最好是旱涝保收那种。 中核这样的单位,在老一辈眼里,那就是顶配了。 所以这120万份简历,里头有多少是父母大半辈子的心血,有多少是孩子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寄托?算不清,但肯定是个巨大的数字。

可结果呢?8000比120万,录取率千分之六点几。 这还是全国顶尖的单位之一。 其他的呢?普通公司,中小企业,那竞争得是啥样?这数字,就像一盆冷水,哗啦一下,把很多家庭,尤其是那些投入了巨大成本鸡娃的家庭,给浇了个透心凉。 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来是上了好大学,就有好工作,现在看来,这两句话都得打个问号了。

不是说读书没用,知识永远是重要的。 但问题出在哪儿?出在路子可能走窄了,或者说,原来的那条独木桥,现在挤上来的人太多了,桥快塌了。

你看现在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去年听说都过千万了。 这么多高学历的人才涌出来,但社会上真正需要那么多高端岗位的口子,开了多少?没开那么多。 这就跟种地一样,你种了一大片好稻子,但粮仓就那么大,装不下了,剩下的稻子怎么办?要么贱卖,要么烂在地里。 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处境,有点像这装不下的稻子。 学历通胀,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以前大家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考个好大学,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拼命给孩子报班、刷题、熬夜,把所有资源都往提分上堆。 孩子累,家长也累,钱包更累。

很多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指望着孩子毕业后能鲤鱼跳龙门,光宗耀祖,至少也得回本吧。

但现在这个情况,很多时候是,孩子确实也努力了,考上了不错的大学,甚至读了研,结果毕业了,发现好工作那么难找。 高不成低不就,心里落差巨大。 父母呢?看着孩子这样,心里能不急吗?投入了那么多,回报却遥遥无期,甚至可能是负数。 这种挫败感,比孩子没考上大学还难受。

这就逼着人去想:我们这么鸡娃,到底图个啥?是不是路子从一开始就有点问题?

教育这事儿,本来就不该只是围着分数转。 分数是啥?是你学会了多少知识的一个量化体现,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你的学习能力、自律性。 但它不是全部。 一个人将来在社会上能不能立足,能不能过得好,光靠分数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这个世道,变化太快了。 今天热门的专业,明天可能就冷了。 今天吃香的技能,过几年可能就被机器替代了。 这种时候,什么最重要?是适应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是扛得住事儿的心理素质,说白了,就是这个人本身怎么样。

你的人格怎么样?是不是正直、诚信?你的品性怎么样?是不是吃苦耐劳、有责任心?你的体质怎么样?能不能扛住压力,保持健康?这些东西,在学校里,考试考不出来,但到了社会上,却是实打实的硬通货。 一个身体好、性格好、脑子活、能扛事儿的人,哪怕起点低一点,路也能越走越宽。

反过来,一个除了会刷题啥都不会,心理脆弱,身体也垮垮的,就算顶着名牌大学的光环,又能走多远?

所以,教育的方向,是不是得调一调了?不能再死盯着那点分数,把孩子往考试机器的方向培养了。 得匀出点精力,好好琢磨琢磨,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能在复杂社会里活下去,还能活得不错的人。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毕竟,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在那儿摆着,中考、高考,还是看分数。 你不卷,别人卷,你可能连门票都拿不到。 这确实是个两难。

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 关键在于,家长的预期得调整。

得承认,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学得快,考得好,那没说的,继续支持,给他最好的资源,让他冲。 这种孩子,走传统精英路线,成功的概率还是相对大的。

但大部分孩子,可能就是个普通人。 他可能很努力,但天赋有限;或者他有别的兴趣爱好,心思不在读书上。 对于这样的孩子,你非要按着学霸的标准去要求他,投入巨大的资源去鸡娃,结果往往是孩子痛苦,家长焦虑,钱也花了,效果还不一定好。 最后孩子就算勉强上了个大学,出来面对这么激烈的竞争,还是懵。

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该换个思路?算算投入产出比。

与其把钱和精力都砸在可能效果不大的补短板上,不如看看孩子到底擅长什么,喜欢什么。 他动手能力强?那就多培养点实际操作技能。 他喜欢跟人打交道?那就锻炼他的沟通表达能力。 他身体素质好?那就支持他发展体育特长。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是只有上名牌大学、进大公司这一条路。

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 不是所有人都得去搞科研、当白领。 好的技术工人,手艺人,会经营的小老板,一样能活得很好,甚至更好。 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道。

所以,对于不是学霸料的孩子,家长不妨把预期放低一点,把投资方向调整一下。 少报点没用的补习班,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见世面,锻炼锻炼身体,培养点实际的生活技能,教他怎么做人,怎么跟人相处,怎么面对挫折。 这些软实力,可能比多考那几分,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大。

当然,这么说,肯定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太佛系了?是不是不负责任?

不是佛系,是务实。 是在看清楚现实之后,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中核那个招聘数字,就是一个响亮的信号。 它告诉我们,那个只要挤过高考独木桥就能一劳永逸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未来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不光是智力的竞争,更是人格、品性、能力、甚至体力的综合较量。

继续用老一套的鸡娃方法,就像拿着旧地图去找新大陆,大概率是要迷路的。

所以,别再盯着那点分数不放了。 好好看看你的孩子,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适合走什么样的路?然后,调整你的预期,调整你的投入方式。 把劲儿使在对的地方。

这可能意味着,你要放弃一些执念,要接受孩子可能不会完全按照你设计的完美路线去走。 但这总比闭着眼睛往前冲,最后撞得头破血流要好。

说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能独立生存的人。 至于他最终是进了中核,还是开了个小店,只要他活得踏实、健康、对社会有点用,不就行了吗?

这事儿吧,绕来绕去,根子就在于,得认清现实,调整预期,然后用更实在、更符合人性的方式去培养下一代。 别的,可能都是虚的。

0 阅读:3

永毅精进

简介:说相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