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拔牙到楼跳: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差最后一根稻草
那天在医院走廊看到一则告示,说口腔科临时停诊。
后来才知道,是一位叫吴芳芳的患者从11楼跳了下去。
起因是拔牙出了点问题,但后来听说她家里还有患病的母亲和自闭症的孩子。
这事让我想起抽屉里那颗智齿,三年前拔的,当时医生手法很轻,我还跟护士开了句玩笑。
我们总以为人生是条直线,其实更像一张蛛网。
某个节点轻轻一颤,整张网都会跟着晃动。
吴芳芳最后那天的选择,肯定不是单因为牙齿。
就像我邻居老张,去年突然辞职回老家,大家都说他冲动。
后来才听说,他父亲住院那会儿,单位领导卡了他三次请假条。
记得刚工作时带我的师傅说过,修机器要像对待自己的手指头。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每个螺丝做标记,有次为个垫片多花了半小时。
那时觉得他太较真,现在自己家里电器坏了,才明白那种较真背后是什么。
口腔科那些器械,在医生手里可能只是日常工作,在患者嘴里就是全部的希望。
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李有个习惯,总会给常客多切一小块。
有天下大雨,他照例给个老太太多装了块豆腐。
后来才知道,那天老太太儿子刚查出重病,那袋豆腐是她三天里唯一好好吃的一顿饭。
老李说他只是顺手,可这顺手对别人可能就是撑下去的理由。
我们办公楼保洁阿姨每天都会把垃圾桶里的可回收物单独放。
有次加班到凌晨,看见她蹲在地上分拣废纸。
她说以前在老家收废品供儿子上学,现在儿子当医生了,这个习惯改不掉。
后来听说她儿子就是那家医院的住院医师,那天吴芳芳跳下时他正在查房。
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老王,总在工具箱里备着创可贴。
他说二十年前有次车链断了,路人给了他张创可贴包手上的油污。
那张创可贴他记了半辈子,现在见到学生骑车摔倒就忍不住要帮忙。
这种微小的善意像蒲公英,不知道会飘到哪里生根。
吴芳芳的主治医生后来调到了后勤科。
有次我去医院送材料遇见他,正在整理病历架。
他手指在那些文件夹上摩挲的样子,让我想起小时候犯错后罚站的同桌。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橡皮擦,每个印记都会留在某个人的生命里。
现在每次经过那家医院,都会多看两眼11楼的窗户。
阳光好的时候,玻璃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那些我们以为无关紧要的瞬间,可能正在别人生命里投下长长的影子。
就像我至今记得初中班主任说的:做人要像圆规,站稳一只脚的别忘了另一只脚画出的圆会影响整个圆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