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沙瑞金刚到汉东省之前,汉东省的局势到底有多复杂。

根据《人民的名义》所说,在汉东省有两大山头,第一个帮派是以李达康为首的秘书帮,第二个帮派是以高育良为首的政法系。但是纵观全剧,本质上高育良和李达康他们两个都深受赵立春影响,所以所谓的秘书帮和政法系两大帮派,其实都可以简单归为对于沙瑞金来说的地方派。

而在沙瑞金来之前,整个汉东省可以分为三大派别。第一个是依附于赵立春的势力,包括高育良、李达康以及赵家的老骨干,也就是所谓的赵家派(地方派);其次是被地方派所打压的,以政协前秘书为首的反赵家派,这一派因为从始至终反对赵立春对汉东省的执政,基本上被赵立春打压得差不多了;再然后就是以季昌明为代表的中立派,后面刘省长隐隐约约在后头,中立派的原则是在赵家当权的时候,一切跟着赵家走,在上级领导面前,没有什么核心的诉求,一切以上级的话为指引,但是涉及到核心利益的话,也要拼命保护自己。他们表现为不依附赵家,但跟着赵家的脚步走。
在沙瑞金来之前,从他的视角看,整个汉东省局势极其严峻。正如剧中赵瑞龙所述,李达康终究没有在赵立春手上担任常委,那么可以猜测,在沙瑞金来之前、赵立春走之后其实还有一任省委书记,但是这一任省委书记并没有很好地掌控汉东省局势,最后被调走了,汉东省的人事安排基本上还是按照赵家的意思部署。

好的,那么现在回到沙瑞金的视角。沙瑞金刚到汉东省,他首先面对的就是三大势力。第一大势力是赵家派,赵家派又分两种,第一种是李达康的秘书帮,第二种是高育良的政法系。他们和赵家的关系到底如何,哪一派是可以打压的,哪一派是可以团结的,沙瑞金并不知道。尤其是根据常委会排名,赵家派在常委投票中固定应该有4票,第1票是高育良,第2票是李达康,明显有两个常委是跟着高育良和李达康投票的,那么相当于常委9人中有4人都属于坚定的地方派。这就是沙瑞金到地方工作最棘手的地方,因为除去这4人的地方派以外,还有没有表明态度的省长。省长可以简单地被认为是中立派,通常在常委当中,中立派应该还有一票是跟着中立派思路走的。那么在沙瑞金看来,有5票都属于自己没有办法掌控的。沙瑞金想掌控大局,就必须在这个常委会中找到自己应该团结的对象以及参与决策的对象,也就是在高育良以及李达康当中必须团结一个人,拿到他们手中的关键票,从而在常委会上取得绝对优势,不然的话就有可能像自己前任一样。
而在汉东省的中立派,因为前一任书记没有办法很好地掌控局势,这就说明中立派的票是不会轻易给沙瑞金的。上面也明显知道汉东省的严峻局势,所以才会提前把田国富从隔壁调来,从而给予沙瑞金一个坚定的支持。同时,鉴于《人民的名义》拍摄的时代背景,当时会有一个现状,常委中的军区司令,从票数上会坚定地跟省委书记的票,因为省委书记当时会兼任省军区的第一政委,通常军区司令也会坚定不移地跟省委书记投同一票,也就是沙瑞金当时有坚定不移的三票。

这就是沙瑞金当时要来汉东省时面临的严峻局势。在常委会中,自己的势力不明朗,甚至还处于劣势,在自己需要团结的对象中,也没有找到到底哪个是友军,哪个是自己无法团结的,而自己需要打压的赵家派,已经胜了一局。而且鉴于赵家在汉东省当权很多年,已经把赵家的反对派紧紧地压迫到近乎没有,比方说自己的养父陈岩石本来稳稳能上副省级的,也因为赵立春的反对一直没有上去,所以当时汉东省已经没有一个坚定的反对力量了。
这就是当时沙瑞金面临的汉东省严峻的反腐局面,队友不给力,能够掌握的力量也无法压倒地方派,自己前任被地方派排挤走了,自己想团结中立派,但是中立派完全不给力。
这样说,当时敌强我弱寡,前方战线失败。正是危急当头,才把沙瑞金调过来,将扶大厦于将倾之时。
小编你这么说错汉东分三派一个以赵立春为首成员高育良李达康祁同伟刘新建肖钢玉丁义珍,另一个以田国富为首的,另一个中间派刘省长为首季昌明陈海后来随着拒绝批吕州美食城项目李达康逐渐走向中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