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dward说 来源于爱德华说

前言
北京地铁全网日客运量突破1300万人次,上海地铁单日最高客流1329万,每天运送千万人,为何地铁越忙越亏钱?日均千万客流,看似是日入斗金点生意,实则氪金无底洞。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全国90%的地铁线路均处于亏损状态。
因为地铁这玩意,不仅造价的成本高,运营的成本也相当高,据相关人士透露,修地铁,平均1公里就得花7个亿。建好以后还得运营,那么折旧费用,人工成本,电力成本的单位都是用亿来计算。所以看视频的小伙伴们,尽管各位财力雄厚,我也不建议大家轻易尝试这门生意。
就是这么稳亏不赚的项目,为什么有的城市还要抢着建?明明早晚高峰的地铁里挤满了人,为什么还在亏钱?钱到底去哪了?
我们今天来聊聊,地铁亏钱的真相。
正文
首先我们来说说,地铁到底贵在哪了。很多人理解的地铁是,挖隧道,放车厢,埋起来。没毛病,只不过这是160多年前的地铁,而现在的地铁要比这复杂得多,相应的造价也要也贵很多。
现代地铁,从纸上到落地,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规划阶段、施工阶段、运行阶段、维护阶段。首先规划阶段,要评估人口密度、地铁走向、运营收益,还有土层问题。单说土层这一项,就堪比开盲盒了。普通土层修地铁,平均每公里花费1个亿。要是遇到上海的淤泥层,至少加价50%,要是遇上雾都的岩溶地貌,平均1公里就要花7个亿。而且挖隧道使用的盾构机,一台就卖1.5个亿,不包邮,刀片磨损1次,至少50万就没了。
其次是施工阶段,既要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又要与钉子户打交道。现代的钉子户都好说,无非是拆迁以后给安置费,古代的钉子户弄不好就变成破坏文物了。比如西安,8号线挖出了长安城遗址,工期延误6个月。5号线二期发现了秦汉时期的遗址,最后为了保护文物,成本又增加了1个亿。
施工结束就到了运行阶段,一般情况下,地铁都需要模拟运营3-6个月,看看供电、消防、信号等系统配合的怎么样。最后就是运营维护了,其中的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占总支出的大头。比如核心岗位的工作人员三班倒,供电通风系统都要花钱,甚至连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座椅,都需要维护。
这里有朋友就会问了,上下班高峰期,别做座位了,拿在肉包子都能挤成肉饼,人已经这么多了,为什么地铁还在亏钱?没错,地铁的人流量相当大,但是人多不代表能赚钱。主要还是成本太高了,土建成本:每公里7-10亿的"吞金兽",北京地铁16号线北段35公里/370亿,设备系统:每列车1.2亿,运营维护:更是看不见的大头,北京地铁年电费18亿,每公里的票价收入仅为0.4亿元,而运营成本却高达1.2亿元,算下来每公里亏损八千万。有人就说了,那这么赔,提升票价不就得了,只能说,为了保民生,过去十年,北京烤鸭价格上涨63%,上海生煎涨价55%,而地铁票价仅调整过1次。
这种'民生枷锁'导致票务收入增速长期落后,没办法啊。

2023年,我国大部分地铁公司的负债率都达到了50%,兰州地铁的负债率更是夸张,直接飙到了82%。再比如昆明地铁,2022年地铁营收达到6个亿,然而成本却高达15亿,要不 是政府补贴了9亿,恐怕昆明一年就能亏到姥姥家。郑州地铁也十分夸张,一年下来入不敷出,亏损高达55个亿。说白了,大部分城市的地铁都得靠财政补贴活着,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大家更关心的是,长期的入不敷出,票价会不会涨、服务会不会缩水。
很遗憾告诉你,不仅服务在缩水了,连票价也在悄咪咪的涨。最明显的城市就是北京。从2023年开始,北京地铁就出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6号线自从换了照明设备后,能见度大打折扣。到了2024年4月,又放出消息,原本预计修建23公里的地铁,最后被缩减到了17公里,一路上的站点也被砍掉了3个。很明显,钱不够了,现有的钱已经不足以拿去扩建,只能削减照明灯具、减少站点,以此来节约成本。

比如广州,以前的地铁票,满15次以后就能打6折,经过修改之后,票价变成了超过200元打5折,超过80元打8折。换算到每个乘客身上,只有当单程票价超过9元时,他们才能在新方案中享受更大的优惠。也就是说,地铁票价在暗中已经涨起来了,本质原因就是亏得太多了。

可以说,超级高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相当低的定价体系和单一的收入来源,才是导致地铁亏损的真正原因。然而,亏损并没有阻挡大家修地铁的热情,相反,越来越多的城市还要抢着修地铁,原因何在?
要知道,相比高铁而言,地铁是完完全全的亏钱。但是跳出地铁账面上的营收,放眼整个城市,就能发现,地铁为整个城市创造的收益远高于其本身的亏损。比如香港的TOD模式,轨道加物业捆绑开发,修一条地铁挣三份钱。怎么操作的呢?政府以“修地铁”名义,把黄金地段低价甩给港铁,但有个条件,先修轨道,再盖楼收租。于是港铁拉上地产商合资开发,用土地做抵押,找银行借钱,这时候楼还没盖,预售款已经回血了50%。
等地铁修好以后,地下的地铁赚8块的车票钱,地面的商场收3000港币/英尺的租金,地上的豪宅卖30万/㎡,也就是说1平米的土地要榨出3份钱。再说的直白点,修地铁要砸重金,那就用卖楼的利润填地铁的坑,地铁开通后房价再涨一波,如此循环收割,直到榨干地皮的价值。最后的结果就是,地铁票价确实便宜,但这地方的房价和房租都贵得离谱。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学习香港的这一模式。比如深圳,当初深铁与港铁公司签署协议,一起开发深圳地铁4号线,两人合作完了以后,深铁也算是摸到了TOD模式的精髓,于是开始照葫芦画瓢。首先是从华润和恒大手中收购了万科的股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这时候的深铁就有了房地产的基因。

接下来,深铁成立了深铁置业、深铁商业等下属企业,自己投钱,自己开发。比如深湾汇云中心、塘朗城背后都有深铁的影子。2022年,深圳地铁的物业开发收入达到了159亿,是票务收入的4倍。尤其是11号线的碧海湾站,上面的楼盘,开盘价6万一平米,比周边贵了30%,秒光。这时候你还觉得人家是地铁公司吗?实际上人家早就成了房地产公司,只不过披着地铁公司的外壳而已。
再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杭州。19号线直通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也被称为福报专线。当初阿里和政府签了对赌协议,想要地铁通到阿里家门口?阿里就要保证未来10年,园区新增5万员工。马云当然答应了,结果就是19号线真的直通阿里大门口,阿里顺便花了30亿,包下地铁海创园站上盖,取名“亲橙里”,政府光这一单土地收入就值20亿。
这波操作,看似是阿里血赚,员工不亏,但你再想想。一条19号线,阿里做大带动经济,旁边小公司围着阿里转,直接让未来科技城的房价从8千涨到了3万。19号线还没修完,沿线地块已经被融创、万科抢光。同时,字节跳动、快手、VIVO连夜在19号线沿线租楼,未来科技城的税收从2019年的80亿猛增到2023年的300亿,这可不是我说的,因为这次的地铁功劳后来也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结尾然而,这些都是个例。当下总体的情况是,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巨大,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大规模投资地铁了。换句话说,地铁盈利,刻不容缓,否则负面效应传导到普通人身上,结果就是物价集体上涨。那么未来地铁能回本的方式,咱都不说赚钱啊,最有可能的是多元化加生态化。比如地铁联合企业定制“地铁+产业园”模式,类似杭州的19号线。这样不管经济向上还是向下,现金流都相当稳定。再比如地铁联合文旅,就像西安地铁推出“古迹专列票”那样,含景点门票和讲解服务。
所以朋友们,趁现在存点钱,别强行上杠杆,未来的情况不乐观。但当我们在审计报告里看到'亏损83亿'时,却很少注意这些项目:无障碍设施每年多支出2.1亿,安检系统升级耗资7.8亿,防洪改造工程投入13亿,而这些'不赚钱'的投入,正在构建现代城市的文明基线。而又有很多人说,当自动驾驶汽车开始普及,地铁会消亡吗?东京给出的答案是:山手线客流量逆势增长12%。因为地铁培养的不只是乘客,更是城市基因。
从伦敦大都会线到北京大兴机场线,人类用160年证明:轨道运输的边际成本会无限趋近于零,而它的外部效应将永远趋向正无穷。最后,当我们讨论'亏损'时,请不要忘记:每公里隧道需要1.2万个工时,每张车票承载着3代轨道交通人的技术积累。这些无法量化的价值,终将在城市年轮中永续传承。
技术改变世界,梦想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