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怡峰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神经 病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是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中国农村社区老年痴呆与失能多模干预研究项目负责人,中国痴呆多中心多模干预联盟创始人,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课题组长。杜怡峰教授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荣获“白求恩奖章”。
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恪守使命、勇担重任,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杜怡峰教授,凭借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白求恩奖章”,成为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
从“初心”到“拓荒”
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战士的医路征程
杜怡峰教授的医者之路始于1978年,当时他以“非第一志愿”踏入医学院校。或许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这一选择将开启他一生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探索与奋斗。他的人生信条“兴趣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引领他从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的一位青年医生逐步成长为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的领军人物。
当他完成脑血管病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后,他却毅然转向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阿尔茨海默病领域。这一转变源于他对阿尔茨海默病危害的逐步了解,他深知:“你面前的患者很痛苦,如果能帮到他,这就是医者的价值。”
这场转型远比想象中艰难。25年前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研究、社区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很薄弱,杜怡峰教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博士后合作导师盛树力教授和陈彪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工作。
2014年在山东省科技厅惠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他与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薛付忠教授团队合作,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建立了“山东阳谷老化与痴呆研究队列”。
2017年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的指导下,他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仇成轩教授团队紧密合作,依托“山东阳谷老化与痴呆研究队列”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规范化的大型社区人群多模干预队列MIND-China,成为全球痴呆症多模态干预研究联盟(World-Wide FINGERS Network,http://wwfingers.com)国际研究的五大分中心之一;
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分子机制、早期诊断与干预进行了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率,解析了AD的重要可调控危险因素,为我国痴呆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阐明了AD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部分新策略和新靶点;建立了基于社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AD痴呆前阶段早期筛查、诊断与干预新方法。
每当看到阳谷县闫楼镇的老人们越来越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危害性及越来越重视早期防治的重要性时,杜怡峰教授都深感欣慰:“这10多年的努力非常值得。”在他的实验室里,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阳谷县地图,成排的资料架上放满了队列防治的数据资料。这不仅是他医者生涯的见证,更是他将“救死扶伤”的初心淬炼成攻克世界难题的科研利剑的象征。

从“医生”到“大医”
用责任与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杜怡峰常说:“‘救死扶伤’是对医者的最好概括。”在他看来,医生不仅要治愈疾病,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他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他深知,这种疾病对患者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他总是耐心地为患者家属讲解病情,提供心理支持。在他眼中,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从“荣誉”到“使命”
白求恩奖章背后的坚守
荣获“白求恩奖章”,不仅是对杜怡峰教授多年来坚守与奉献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未来工作的鞭策与激励。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在他眼中,绝非仅仅是个人的荣耀,而是承载着无数患者的信任与期待,以及整个社会对医学事业的殷切重托。
杜怡峰教授始终怀揣着谦逊与敬畏之心,将这份荣誉化作前行的动力,继续在医学的漫漫长路上砥砺奋进。他深知,自己的使命远未完成,前方仍有诸多挑战等待着他去攻克。他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与理解,让更多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杜怡峰教授坚信,只要每一位医者都能坚守初心,将“白求恩精神”贯穿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之中,医学的未来必将充满无限可能,更加美好。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一信念做出了最生动、最有力的诠释,激励着更多的医学同仁投身于这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共同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不懈奋斗。

以生命赴使命
用大爱护苍生
杜怡峰教授,一位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默默耕耘的医者,用20年的执着和坚守,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内涵。他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苍生,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医者的担当与责任,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医学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
杜怡峰教授的医者之路,始于对生命的敬畏,成于对使命的坚守。从一位临床青年医生到神经内科的领军人,他始终将患者的痛苦放在心上,将医者的责任扛在肩上。面对阿尔茨海默病这一复杂的医学难题,他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用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关怀,为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他的坚守,不仅体现在对医学研究的执着,更体现在对每一位患者的悉心照料。他深知,阿尔茨海默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更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因此,他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他总是耐心地为患者家属讲解病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
杜怡峰教授的故事,是无数坚守在医学一线的医者的缩影。他们用一生践行“白求恩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含义。他们不仅用精湛的医术治愈疾病,更用温暖的关怀传递爱与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心中最敬佩的英雄。
编辑 | 孙富康
审核 | 李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