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再一次登上热搜,大部分网友的反应是支持,毕竟这是C919更接近商业飞行的一次试飞。但让人疑惑的是,有不少人却在各大平台唱衰C919。
无论C919是怎样的方式登上新闻,这些人总要评价一句“组装”,“没有核心技术”,甚至还有的会顺带黑一下小米,称呼C919为“飞机界的小米手机”,真是雷军看了都直摇头。那么,这些人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国产大飞机这一件事的呢?
成都仅仅是第一站
根据飞常准APP数据显示,一架编号为B-001F的国产大飞机C919于本月17日上午11时07分出发,从上海浦东径直飞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计划于14.00到达,而实际到达时间为14.22分。 C919在成都落地时,机场外还有不少“粉丝”前来观看,相信他们的心情也是非常高兴的。
据了解,C919虽然首抵成都,但仍然不是正式商业飞行,而是一次试飞。而且,成都也不是第一站,之后C919还会前往其他城市。问题来了,为什么C919会选择首抵成都呢?
有两方面的可能。一是C919 的生产制造和四川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客舱核心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都是成都制造,二是成都和上海之间的航班很可能是东航运营C919大飞机的首飞航班。
所以,将成都列为试飞首站,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必唱衰,“没必要”而不是“做不到”
按照此前公布的一些消息,C919即将在12月份交付给东航,并于明年初开始商业运营。也就是说,距离我们坐上国产大飞机的日子已经近在咫尺了。
虽然C919商用在即,但即便这个时候,还是有很多人看不上C919。这些人大多都认为C919虽然有60% 的自主率,但是飞控,发动机等比较核心的零件却是采购于海外,有组装的嫌疑。
看上去,这部分唱衰C919的网友,似乎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希望国产大飞机能够实现更多自主,避免被卡脖子。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只能说,多少有些过激了。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联想在前,芯片断供在后,国内对于“自主”就变得十分敏感。一旦我们有什么突破,很多人关注的往往不是能给社会和发展带来什么好处,而是有没有被“卡脖子”。
但我们要认识到,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要求所有的科技突破都不被卡脖子,那是不现实的。诚然,自主非常重要。但在大飞机这一领域,我们应该先侧重有的问题,再去解决突破问题。
再者,C919这一款大飞机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即便和空客,波音的同类大飞机比起来,也丝毫不逊色。所以,它的目标保守是国内市场,而国际市场才是它大放异彩的地方。但我们也都知道,要想在国际市场争锋,欧美的适航证基本绕不开。
所以,我们采购一些欧美的核心零部件,其实也是一种“谈判”。我买你的东西,你给我适航证,大家各取所需,不要闹得太难看。
总结
总而言之,要相信国内如今的研发实力,发动机我们有长江,电控和机翼我们也能造。不要说什么被卡脖子,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现在该怎么选择,才是对国产大飞机之路是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