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或提前投产的小米家电首座“自研自产”工厂,是生不逢时,还是正当时?在家电圈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家电消费市场的走势,以及小米家电相关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综合判断。但是,从今年家电市场的情况来看,这一工厂对于小米家电来说“短期压力较大”,能否压力变动力,需要观察。
孙力||撰稿
近日,多家媒体公开报道称,位于武汉光谷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项目已实现全面封顶。其中,项目的总体工程量完成度已达80%,并进入室内全面装修、室外工程穿插施工阶段。
建设施工单位对外透露,主厂房、物流仓库、实验车间、食堂、宿舍楼全部提前交付使用,较合同节点预计可以提前两个月以上。
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小米家电业务的首座自有工厂,这也是小米集团旗下的第三座生产工厂。此前已经投产了小米手机、小米汽车两座工厂。这意味着,家电正在成为小米手机和小米汽车之后,第三大的重点业务,面临着新的任务、目标和压力。
此前小米家电对外发布信息称,这一工厂将于今年11月份投产,并将在2026年实现量产。随着工厂建设进度的全面提前,这也意味着,小米家电工厂的投产时间也将提前。对于小米家电的其它代工厂来说,意味着将会损失一笔不小的订单量。
家电圈获悉,在小米家电厂房加快建设同时,招聘工作也已启动。相关的一线生产人员在小米中试工厂完成培训后将入驻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小米家电工厂主要以空调、冰箱、洗衣机的“自研自产”为主体,规划产能600万套,但是初期300万产能,其中空调业务占据100万左右的产能规模。
按照小米空调在2024年的市场销量来看,短期小米家电自有工厂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其市场的用户需求,更多还是需要从长虹、创维、吉德等第三方工厂代工。这就会给用户产生一个选择问题:哪些空调是小米自研自产,哪些小米空调又是外部代工的?是选择中高端空调的自研自产,还是将低端低价空调第三方代工?外界需要更清晰的答案。
对于小米家电来说,武汉自研自产工厂的投产,标志着其家电业务进入了2.0阶段,谋求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拉通管理,有助于提高对于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强化产品的自主定义权。但是,这也意味着,小米家电将从过去的互联网企业“轻资产”运营,进入制造商的“重资产”长期投入阶段,是压力也是责任更是成本。
在家电圈看来,随着小米家电自有工厂的投产运营,对于小米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主营业务,在家电市场的竞争,特别是小米粉丝运营,肯定会带来新的助力,摆脱同行经常攻击其“无生产、无研发”等软肋。
但是,这也给小米家电的生产运营提出了更多要求,包括一线员工的管理、生产效率的提升,供应链的拉通与磨合,包括“产供销”一体化的对接等等,既是运营成本上的考验,也是经营能力的挑战。总体来说,这不是坏事,对于家电产业的其它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考验。
家电圈所有标注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