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此时此刻,正是考生和家长最焦虑的阶段,一方面焦虑高考成绩,另一方面焦虑如何进行志愿填报。
也正是在3月到6月25日之前这个时间段,各个志愿填报机构,便会通过免费讲座吸引家长参与,然而,这看似“公益”的讲座,实则,其背后暗藏一套精心设计的营销策略,同时,结合家长的心理需求,最终引导其付费。
通常,会通过3大步骤,9个方面来进行引导。所以,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些免费讲座背后的营销套路和核心逻辑。

1. 夸大填报难度
首先,机构一定会通过展现一些往届的案例,来渲染“志愿填报比高考更难”、“3分考7分报”的思路,并通过两个相同分数的学生,来强调“一分之差决定命运”,不仅如何,甚至还会编造一些“因填报失误导致复读”、“调剂到冷门专业”等故事。其目的,就是在一开始就让家长陷入恐慌和焦虑的情绪。
2. 利用信息差制造恐惧
通常,一些机构会宣称:掌握着“内部数据”或“独家政策解读”,以此来暗示家长无法自行获取关键信息。实际上,所有的数据都来自公开的渠道(如阳光高考网、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录取分数等),然而,机构则通过包装,使其显得神秘且必要。
3. 情感绑架
一些机构,会针对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感,进行情感的绑架,并且抛出:“志愿填不好,孩子会恨你一生”等扽之类的言论,来触发家长的愧疚感和保护欲。以此强化家长的无力感,迫使其依赖所谓的“专家”和“规划师”。

1. 包装“专家”身份
前面制造了家长的焦虑和所谓的信息差,这时候,机构一定会以以“资深教育顾问”、“金牌规划师”、“资深规划师”、“名校导师”等等虚构的头衔来吸引家长。但是,这些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可能来自其他行业(如保险、保健品销售等等),甚至是临时进行培训给个“专家”的名头就上岗。家长你要如何分辨呢?
2. 表演式演讲与话术操控
当你在听“公益”讲座时,台上所谓的“专家”慷慨激昂的演讲,通过煽情的案例、夸张的数据和一些“报菜名式”的列举出行业院校、五院四系、E9联盟等等,来吸引注意力,营造出很“专业”的假象。家长们不由的在心中感叹:“这个老师好专业呀,听了这个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呀!”
3. 伪造成功案例
当你看到讲师,在PPT上展示哪些学生通过“进名校”、“压线录取”等案例时,殊不知,这些案例是通过二次加工后的虚假案例,为的是通过展示成功案例,来掩盖失败案例。这就是机构最常利用的“幸存者偏差”理论,来误导家长,暗示付费后必然“精准录取”。

1. 免费变收费的“套路”
每场讲座的最后环节就是重头戏了!讲座结束前的最后时刻,讲师一定会以“名额有限”、“限时优惠”、“节日特惠”为由,要求家长当场扫码付费或支付订金。在讲座结束后,家长则会因“洗脑”式的营销话术而冲动消费。
2. 转移责任,规避风险
通常机构承诺“六步法”志愿规划、“保录取”、“不滑档”、“不退档”等承诺录取结果,但实际合同条款模糊,甚至将失败归咎于“考生分数不足”或“未听从建议”。若考生后续发展不佳或专业调剂,机构则会推脱责任,称“成绩才是关键”。
3. 捆绑销售与增值服务
通常,机构会推出“大学学业规划”、“考研服务”、“科学助考”等高价格的套餐,声称能解决从填报到就业的“一站式服务”、“学科成绩提分”等项目,进一步刺激家长消费。增加付费理由。
家长心理:为何容易中招?1.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局限
因为,多数家长对招生政策、数据信息、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容易被“专业术语”和“数据”迷惑。
2. 决策压力与从众心理
高考是家庭重大事件,家长倾向于“不犯错”,而免费讲座的“群体效应”(如:群里抢名额的“暗桩”),以此来加剧从众冲动。
3. 对权威的盲目信任
家长普遍认为“高价=专业”,忽视机构资质核查。需要注意:国家并没有认证“高考志愿规划师”资格,机构可自行印制证书来营造权威感。

1. 利用免费官方资源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提供权威录取数据、志愿推荐系统,各省考试院也会发布填报指南,无需依赖机构。
2. 核实机构资质
警惕“内部数据”“保录取”等承诺,查证讲师背景(如是否为教育部门认证)。
3. 保持理性,多方验证
参加讲座时记录关键信息,与学校老师、学长学姐交流,避免被单一观点误导。

志愿填报机构的免费讲座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心理博弈”!
通过制造焦虑、塑造权威形象和限时促销诱导消费。家长需认清其商业本质,善用公共资源,以理性态度为孩子规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