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仅北师大破局!人工智能教育专业,能否破解‘AI人才荒’困局

晨毅阿亮生涯 2025-04-25 09:54:56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25年新增29个专业及51个布点。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唯一开设“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的高校!这难道是北师大在AI赛道弯道超车?

但现实的问题来了:

当前,全国AI人才的缺口超500万,一些企业为了能够招到AI人才,仅开出了百万年薪,但却还是招不到合适的AI专业人才。现在,新增一个“AI教育”专业难道就能破解这个困局?这事儿靠谱吗?

一、AI人才荒:

我们先看看当前的现状:

一边是企业哭着喊着“缺人”,比如:腾讯、阿里、字节疯狂扩招AI岗位,然而,年薪30万+都招不到人;

另一边是大学的毕业生吐槽“找不到工作”,传统AI专业的学生抱怨:“我学的是PPT,企业却要我造火箭”。

人社部数据显示,当前,AI人才供需比高达1:10,也就是说有10个岗位等着招人,却只能招到1个相关人才。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些高校的AI课程,还在教5年前的深度学习框架,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胜任相关工作。

所以说,北师大这波操作确实大胆。

据内部人士透露,新专业主打“AI+教育”融合,课程涵盖伦理、算法、系统设计,甚至要让学生开发AI教学工具。

但问题来了:“让一群没当过老师的学生教AI怎么当老师,这不是让AI自己教自己吗?”

不过,北师大的逻辑还是很清晰:与其培养“会造AI的螺丝钉”,不如培养“懂AI的指挥家”,让AI教育从娃娃抓起。

二、北师大破局:

面对当前AI人才缺口的困局,想要解开这个局,就得先搞清楚AI人才荒的本质。

打个比方:盖房子缺砖头,但砖窑的烧砖的工人是不会砌墙的。

所以说,这个困局的问题,在于当前的AI教育是“产教分离”:高校用过时的教材,培养学术型、理论型的选手,而企业则需要的是实战型、创造型的特种兵。

北师大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教育”这个新专业,建立一个桥梁——比如:让学生参与到中小学AI课程设计中,用真实场景锤炼AI技术;再比如:学校引入企业中的导师,把产业中的真实需求直接写进教学大纲,实现产教融合。

虽然,人工智能看似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但这条路是注定荆棘密布的。

清华的“AI赋能课堂”已开始尝试用AI来批改作业,但结果却遭到学生的吐槽:“AI老师改作文像ChatGPT,全是套话!”呵呵!

那么,北师大在开设这个新专业后,能否在技术的浪潮中守住教育初心?这或许需要时间验证。

三、他山之石:

面对当前AI人才荒的困局,其实,全球都在绞尽脑汁想要破局。

斯坦福大学把博士毕业生直接硬“塞”进谷歌、特斯拉,为的就是形成产学研闭环;

英国搞“图灵奖学金”,由政府来砸钱培养实战型的AI博士;

南京某高校甚至和企业合作,让学生用AI开发智能电网,毕业就能上手项目。

这些案例启示我们:真正的AI人才培养,是不能关起门来造车的,必须让产业需求来引领,成为AI人才的指挥棒。

北师大新专业能否成为“黄埔军校”?关键要看三点:

第一,师资是不是“双师型”的教育?左手懂学术搞理论,右手懂产业搞实战;

第二,课程是否动态更新,比如今天学ChatGPT,明天就教Sora;

第三,学生有没有足够实战机会,比如开发能识别熊孩子上课走神的AI系统。

如果做到这些,或许真能破解“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招人如大海捞针”的魔咒。

终极悬念:

首批AI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将成“救世主”还是“小白鼠”呢?

当第一批北师大AI教育专业学生走进课堂,未来会怎么样?

有人预言他们会成为“AI驯兽师”,既能驾驭技术,又能守护教育本质;

也有人担心他们会变成“四不像”——既不如计算机专业懂代码,又不如师范生会讲课。

但正如北师大教授所说:“教育不是造标准件,AI人才更需要‘T型人才’——横向有广度,纵向有深度。”

最后要说的是:500万人才缺口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道需要教育、产业、政策共同解题的应用题。

北师大开了个好头,但答案还在路上。让我们拭目以待——这场“AI教育突围战”,究竟是真破局,还是新困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