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识是轮回的基础

云水便有情 2025-04-20 14:54:49

从血脉相连,到渐行渐远,

从形影不离,到避之不及,

我们究竟走错了哪一步?

身为父母,要认清家庭关系的因缘因果,建立正确的亲情观。所谓亲情观,即界定你和孩子是什么关系,找到相处的定位。

不少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一方面,全身心地投入孩子身上,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和爱好;另一方面,也把各种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活着。这就使孩子变得很被动,甚至很痛苦。若干年后,这种被动和痛苦往往又会回到父母身上。

中国有句话叫“养儿防老”,养和防,多少带有投入和回报的意味。就像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有投入,就期待回报。当父母把所有精力和时间花在孩子身上,自己的生命将不再独立,还会对孩子形成强大的依赖,盼着他们能出息、孝顺,回报自己这份付出。

在过去的大家庭中,三代、四代同堂,因为有孝道的教育传统、社会的公序良俗、长辈的言传身教,孩子多半会视孝顺为本分,为应尽的义务。但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教育和环境,当孩子工作、独立之后,未必能如父母希望的那样承欢膝下。

所以就有了相当数量的空巢老人,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目标,把一切感情寄托于孩子身上,眼巴巴地指望孩子的反哺,很容易因此失落、难过,甚至遭受打击。

问题仅仅在孩子吗?曾经有报道说,一对夫妇精心培养孩子,送到国外留学。孩子开始还问父母要钱,后来长达二十多年不和父母联系,哪怕回到家乡也避而不见。她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父母对他管得太多,太不自由,看到父母怕得不得了,好不容易跑出去,再也不想见了。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在中国,类似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一方面,孩子会活得有压力,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活着;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制造无谓的烦恼,一旦孩子不能遵循自己的想法,符合自己的期待,就会焦虑、失落、痛苦。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自己制造的。

所以,建立正确的亲情观特别重要。有些父母认为,儿女是自己生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怎么要求都可以。其实,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血脉连接,但并不意味着,谁是谁的一部分。

摘自《佛法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济群法师

0 阅读:4

云水便有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