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谭延闿,原本是能够夺得状元之位的,怎料只因慈禧对他姓名有所偏见,最终只得了个进士。此事竟成了他反清的关键转折点。他投身武昌起义,将清王朝推翻;加入国民党,与袁世凯对抗;最终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官员,亲身见证了从帝制迈向民国的巨大变迁。这位原本有机会安稳为官的才子,就因那一次被削去状元之名,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国家的走向。
【一、世家子弟,却如坑中泥】
1866 年,谭延闿出生了,他爹是两广总督,那可是个名门望族。然而,他母亲仅仅是他父亲的一个通房丫头,地位还比不上正房太太呢,正因如此,他在自家常常遭到歧视,还老是被同父异母的兄弟们欺负。小时候的谭延闿对自己和母亲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很是不满,这也为他日后反感封建等级观念埋下了种子。
虽说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学习上那是相当勤奋。五岁的时候就进了私塾念书,常常整夜整夜地刻苦攻读,因而深得老师的夸赞。他父亲瞧着他聪慧非凡,便着重对他进行培养,盼着他能考中状元,为家族增光添彩。在乡亲们看来,小谭延闿学习勤奋努力,性子温和,还特别能说会道,是个很有前途的人。
谭延闿打小就对自己的身世满心愤懑,他母亲不过是他父亲通房里的一个婢女,他父母并未正式成亲,如此一来,谭延闿在这个家中就是个没名没分的孩子。他和母亲住在偏远且简陋的院子里,吃穿用度等各方面都备受歧视。谭延闿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常常拿他的出身取乐,说他是“私生子”,没资格享受他们这些嫡子的好生活。
谭延闿的母亲遭尽了冷眼和欺侮,只得忍气吞声地伺候着嫡妻,任凭主母随意摆布。谭延闿打小就对这不公平的现状满是愤懑,心里也渐渐萌生出反抗封建礼教的念头。他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拼搏去改变命运,绝不再让人轻视。
就为这,打小起他读书就特别刻苦。他天天起得早睡得晚,哪怕生病也照样坚持念书。村里的人都说小谭延闿学习特别卖力,是个看一遍就能记住的机灵孩子。他的老师瞧他如此勤奋,对他也是格外上心,时常给他进行额外的辅导,还夸他日后肯定能有大作为。这些鼓励都化作了谭延闿继续奋进的力量,他满心想着借助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再被人瞧不起。
【二、高中状元遭滑铁卢,科举削名成反清转折点】
1904 年,谭延闿在乡试中成绩出众,得以参加于北京举办的殿试。他胸有成竹,试卷完成得堪称完美。就连看过试卷的慈禧太后,都对他另眼相待,甚至打算直接将他点为状元。
然而,宦官报出“谭延闿”这个名字时,慈禧的脸色瞬间就变了。她回想起15年前的戊戌变法,那变法的带头人叫“谭嗣同”。虽说只是姓名有些相似罢了,可太后就是觉着这名字犯冲,于是就把谭延闿的排名直接降到了第35名,他只得了个进士。
这给谭延闿带来的打击那是相当大啊。原本信心满满、认定能夺得状元的他,莫名其妙地就被排到了三十多名之后,这着实让人无法接受。他也清楚地察觉到,在这腐朽不堪的封建王朝里,自己的命运全然被一个专横跋扈的女人所掌控。
这次削名直接让谭延闿的反清革命出现了转折。他虽说当下还在清朝的体制里当官,可心早就凉了。村里的乡亲们明白他的不得志,也劝他自己多保重,改变不了的事儿就随它去得了。
谭延闿原本觉得自己这次殿试肯定没问题,他对自己的实力那是相当自信,坚信夺得魁首不在话下。殿试的前几日,他激动得不行,和几个关系好的同窗探讨起状元题词来,畅想着日后能进入翰林院深造,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谭延闿还向母亲保证,会购置最漂亮的宅子,请来最棒的医生给她看病,让母亲晚年吃穿不愁,过得惬意自在。
然而高考的实际情况那是相当残酷的。当听到宦官念出自己仅仅获得第35名时,谭延闿整个人都懵了,陷入了极度的震惊和迷茫之中。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明明答题堪称完美,可结果却这般糟糕。这简直就是对他勤恳努力的一种嘲讽和侮辱。同学们也都觉得他太冤了,都纷纷说道科举的评卷环节肯定是出了岔子,要不然凭谭延闿的本事,咋可能排得这么靠后呢。
好些天过去了,谭延闿总算渐渐从震惊里缓了过来。他琢磨着这里头肯定有猫腻,说不定是自己的名字跟戊戌变法的谭嗣同太像了,让人产生了不好的念头,所以才故意把他的名次往后面排。这对谭延闿来讲,简直是天大的不公平。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就这么被随随便便地给断送了,这让谭延闿对这个腐朽不堪的王朝充满了强烈的怒火。
【三、武昌起义,推翻腐朽王朝】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轰然爆发,谭延闿旋即予以响应,投身到起义军之中。在他的眼中,那个腐朽不堪、毫无能力,且放纵淫乱、不知羞耻的王朝,着实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了。起义进展颇为顺利,很快便获得成功,1912 年,清王朝就此成为历史的过往。
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把孙中山给架空了,将大总统的位子抢到了手。1912 年,谭延闿投身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中,踊跃参加反袁的行动。1913 年二次革命打响的时候,他毫不迟疑地加入到讨袁的军队里。虽说这次革命没能成功,可他想要推翻专制独裁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
1911 年 10 月 10 日,当武昌起义爆发的讯息传到谭延闿那儿时,他兴奋不已,积极要求加入起义军。在他的认知里,把那腐朽至极的帝制推翻,创建共和,这是时代前行的必然趋势。在起义爆发前,谭延闿就和一些志向相同的青年暗中谋划响应起义,眼下,时机总算到了。
谭延闿对此次起义信心十足。他觉得各地的士绅和群众都对满清的统治深恶痛绝,只要有人带头掀起革命,民心肯定会倒向革命党这边。而且,他还在家乡向邻居和亲友们进行演说,表明自己要推翻那腐朽的统治,创建民主共和的坚定决心,并呼吁大家一同投身到这场革命当中来。
起义一经爆发,谭延闿当即关停了自己的县衙,领着手下官员投身到起义军之中。他们没多久就在北伐里获得了重大战果,清朝的灭亡已成定局。1912 年,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谭延闿也实现了自己推翻君主专制的梦想。
【四、晚年扶持蒋介石,见证民国发展】
1922年,谭延闿抵达上海,投身于正在筹备北伐的孙中山麾下。孙中山为表谢意,打算把自己的小姑子宋美龄许配给谭延闿做妻子,然而谭延闿却以自己已有妻室为由加以推辞。之后,他提议让宋美龄嫁给蒋介石。
1928 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告捷,谭延闿坐上了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位子。然而,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把这个位置让给了蒋介石,自己则去当了行政院长,变成了辅助蒋介石的关键帮手。
1930 年,谭延闿在南京因病离世,终年 64 岁。他的一生,历经了从末代科举,到清王朝被推翻,从民初国家建立,到国民政府的组建,亲眼目睹了中国从封建帝制迈向民主共和的这一历史性巨变。原本能够稳稳当当当个官的才子,却因一次被削去功名,而改变了自己以及国家的命运。
1922 年,孙中山于上海再度设立大元帅府,筹谋北伐以统一中国。谭延闿这位早年投身辛亥革命的老将,深得孙中山的器重。为表对谭延闿支持的感激之情,孙中山甚至有意把自己的小姑子宋美龄许配给他做妻子。
谭延闿对孙中山给予的礼遇很是感激,不过他称自己已有家室,不想再纳小妾。接着,他提议孙中山把宋美龄许配给颇具才干的年轻蒋介石,以此拉拢蒋介石来支持北伐大事。经他一番劝说,这桩婚事最终得以成真。
1928 年北伐战争落幕,谭延闿获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他成功地搞定了稳定局势、统一全国这一艰巨使命。不过,谭延闿颇具政治智慧,他并未贪恋这个权力巅峰的位置,而是主动把主席之位让给蒋介石,自己则去当行政院长,做了蒋的得力助手。
在接下来的好几年时间里,谭延闿尽心尽力地协助蒋介石,推动了不少现代化建设项目。他目睹了民国逐步发展变强,也在从帝制转变为共和的这场变革中,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1930 年,谭延闿在南京因病去世,享年 64 岁。他的这一生充满了波折与壮阔,亲身经历了中国从封建走向民主的深刻转变过程。
【结语】
谭延闿的一生,堪称中国从封建迈向民主的一个典型写照。他原本有望顺利夺得状元之位,然而一次削名之事,却成为了他踏上反封建道路的开端。尽管他的人生充满了诸多波折与起伏,可谭延闿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政治理念。就如同历史的潮流无法阻挡一样,谭延闿参与的这场旨在反对君主专制、构建共和的革命,也让中国的命运得以改变。虽说这一路颇为曲折,但历史最终会印证民主自由的终极意义。谭延闿便是这个时代变革的见证者与推进者当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