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有一天一大早,美国海军的“波士顿”号巡洋舰甲板上,水兵们都围着一个长达13米的铁疙瘩看新鲜。这玩意儿叫“小猎犬”,型号是SAM-N-7导弹,此刻它就像条被绑住的凶猛大狗,在发射装置上急得直哆嗦。
舰长一下令,它立刻摆脱限制,嗖地一下飞向高空,在40公里开外把靶机打了个稀巴烂。这可是人类头一回在实战中用舰载导弹拦截目标,打那以后,大洋上的防空战就不再是靠高射炮和飞行员拼命那么简单了。
这个被称为“钢铁猎犬”的家伙,得从二战快结束时那段艰难日子讲起。1945年,冲绳岛上,日军的神风特攻队像一群不要命的疯子,往美军舰队猛冲,仅在4月6号那天,就让16艘战舰沉了海。五角大楼急眼了,催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们搞点新花样。这些教授们被逼急了,想出了个大胆主意:给导弹安个冲压发动机!到了1948年,他们试射了个叫CTV-N-8的验证弹,看上去就像个会飞的大烟筒。这家伙第一次冲过音速时,那声巨响,把观测站里的咖啡杯都给震得满地都是。
但“小猎犬”导弹真正牛的地方在于它的导航系统。最早的BW-0型号就像是在玩“光线追踪”——军舰上的雷达发射出一道光束,导弹就像是被手电筒的光吸引的小猫,沿着这条看不见的路线直扑目标。有个工程师开玩笑说:“这家伙比追姑娘还费劲,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它就跟着别人的雷达信号跑了。”1954年进行测试时,一枚导弹竟然掉头向友舰冲去,还好自毁系统及时启动,不然就要闹出“自家巡洋舰被自己导弹击沉”的大笑话了。事后一查,原来是操作员疏忽大意,忘了关掉旁边商船的无线电,结果导弹搞错了光束的方向。
1956年,BT-3型导弹正式上岗,它可真是个特立独行的家伙。设计师脑洞大开,把控制翼从导弹中间移到了屁股后面,这样一来,导弹在空中就能灵活做出“眼镜蛇机动”这种高难度动作。在一次军事演练中,BT-3为了追上苏联的图-16轰炸机,竟然在短短3秒内完成了180度的大转弯,所受的过载力量惊人,达到了15G,那感觉就像是飞行员被绑在疯狂旋转的过山车上,一口气转了五圈那么刺激。
后来,苏联的间谍搞到了飞机残骸,一看那控制机翼的铰链,竟然是拿缝纫机的零件改装的。这事儿把克格勃的头头给惹毛了,他直接开骂:“美国人这是拿针线活来耍咱们啊!”但说实话,这其实只是美国军工厂的一个临时应急办法,因为那些正儿八经的零件还没通过耐腐蚀的测试呢。
最厉害的要属BT-3A核弹头版本了。它装有一千吨威力的W-45核弹头,简直就是海上的“小型移动灾难”。水手们私下里都管它叫“一起完蛋弹”——想想看,要是在船上炸了,两公里范围内,连海鸥都得被辐射得变了样。
1962年那会儿,古巴导弹危机闹得沸沸扬扬,USS“莱希”号巡洋舰上的人曾用个大家伙对准了苏联的一艘货船。说起这事儿,舰长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我这辈子离把人类给灭了最近的时候,就是那次,手离那个发射键就差两厘米。”说来也怪,那时候舰上的辐射报警器突然响个不停,吓得大家魂飞魄散,结果后来一查,竟然是厨房里的微波炉没关!这场误会,差点就让冷战提前变成真刀真枪的热战了。
“小猎犬”的进化之路,简直就是冷战时期的科技大冒险。1963年,HT-3型横空出世,它装上了雷达制导头,追踪目标就像猎狗追踪气味那样精准。在越南战争那会儿,它创造了个75公里外超远距离打击的奇迹——北越的飞行员到死都是一头雾水,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个看不见的对手给干掉了。说到厉害,RIM-2F型那才叫一个牛,它不光能打飞机,还能临时当当反舰导弹用。有次演习,它直接给一艘退役的驱逐舰开了个直径五米的大口子,看得旁边观战的将军都愣了:“这哪像是防空导弹啊,简直就是海上的开罐刀!”更逗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想用它来轰岸上的防御工事,结果珊瑚礁被炸得乱飞,差点把登陆艇都给掀了个底朝天。
可亮丽背后藏着不少苦楚。一开始的电子管装备脆弱得很,跟瓷娃娃似的,热带海上的潮湿能让电路板冒出小蘑菇。修理工最头疼的就是给导弹“搞卫生”——得拿专用小刷子清理波导管,那感觉就像在铁疙瘩上做精细活。1960年,“好人理查德”号航母上,有个机械师不小心把扳手掉进了导弹发射口,结果导弹燃料漏了一地,全船的人都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五分钟“大逃亡”。事后的事故报告提议:“最好给工具拴个保险绳,就跟小孩戴的防丢手链一样。”
这款导弹的尺寸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它的弹体长达8米,使得每艘巡洋舰都变成了行走的武器库,甲板下面布满了发射井,看上去就像是蜂巢里挤满了钢铁怪兽。装填这种导弹风险极高:得用大型起重机把13吨重的大家伙直直地塞进井里,稍微有点儿风浪,那可能就得上演一出“导弹自由落体”。有个老兵这样回忆:“每次装弹都紧张得要命,生怕它哪天心情不好就直接上天了。”更奇葩的是,有次演习导弹居然卡在了发射井里,水兵们没办法,只能抄起大锤敲了三个钟头,最后才发现是海鸥在导轨上搭了个窝。
“小猎犬”退场时也挺有故事性。1982年马岛之战,英国海军对阿根廷的“飞鱼”导弹毫无办法,他们的“海标枪”防空系统对超低空目标根本没用。旁边观战的美国将军暗自庆幸:“还好我们早点把‘小猎犬’给淘汰了,不然得在太平洋上丢脸。”实际上,是因为这老掉牙的家伙的零件供应商早就转行去生产洗衣机了。听说啊,最后一批维修零件还是从废品堆里找出来的,上面还带着洗衣粉的味儿呢。
以前的防空大佬已经退役,成了科技进步历史的一个证明。但“小猎犬”的影响还在海洋里流传。它搞出的波束制导,后来发展成了“标准”导弹这一系列。它的冲压发动机技术,给超音速反舰导弹提供了不少营养。就连它那不太人性化的装填方法,也给后面的科学家提供了灵感,搞出了垂直发射系统。
1989年,最后一架“小猎犬”导弹退役后,那些曾经驾驶过它的美国老兵们,自个儿搞了个“海上告别仪式”。他们把那导弹的零件给熔了,做成纪念章,纪念章背面写着这么一行字:“从1956年到1989年,咱们守护了33个国家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