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现在再度祭出“关税战”大旗,试图以高额关税为武器,逼迫全球各国站队美国,围堵中国。4月20日,中国商务部对此作出强硬回应,明确表态:各国与美国谈判是你们的选择,但若以为牺牲中国利益就能换来特朗普的“宽容”,那是妄想。商务部还郑重警告,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中国绝不会袖手旁观,相关国家务必三思,否则可能落得两头空的下场。
与此同时,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查斯·弗里曼透露,特朗普在与日本谈判团队会面时,表现得毫无章法。他无法清晰阐述自己的诉求,仅反复提及“消除非互惠贸易”这样的空洞口号,甚至直接问日方:“你们觉得我要什么?你们能给什么?”这番场景,宛如一场缺乏剧本的谈判闹剧。日本代表团估计满头雾水,其他美国盟友也开始重新审视:与这样一个目标模糊的人达成协议,究竟有多大胜算?
特朗普的策略,被分析人士称为“无锚博弈”。所谓“无锚”,是指他既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是想缩小贸易逆差,还是要重塑全球贸易秩序?也没有可操作的实施路径。他像一个在谈判桌上随意开价的商人,试图依靠制造混乱和恐慌,让对手主动退让。然而,这种打法不仅让对手摸不着头脑,连美国自己的盟友都颇为不满。欧洲、日本、韩国等国表面上不得不陪着笑脸,私下却对特朗普的反复无常颇有微词:发难可以,但总得给个明确的条件吧,这种漫天要价的谈判,谁敢轻易下注?
相比之下,中国的立场清晰而坚定:通过开放合作,让全球共享发展红利。自关税战开打以来,中国的动作有条不紊:从巴西采购大豆,首次从印尼进口鲜食椰子,扩大西班牙猪肉市场准入,与巴西、澳大利亚商谈牛肉贸易,从加拿大进口原油,与阿联酋签署史上最大规模的液化天然气采购协议,甚至接待了专程来华推销能源的俄罗斯部长。一边是特朗普“既要中国妥协、又要盟友让利”的算计,另一边是中国“大家一起做大市场”的开放姿态。两者高下,不言自明。

2025年的世界已截然不同,中国已经今非昔比。2018年,中国的产业链对美国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相对较高,面对关税压力确实承受不小冲击。但过去几年,中国在逆境中开辟了新路。芯片被卡脖子?中国加大自主研发,国产芯片技术突飞猛进;农产品供应链受阻?中国迅速开拓巴西、阿根廷等新供应商;能源安全受威胁?中国与中东、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签下长期采购合同。如今,中国的供应链韧性和市场选择空间,已远超当年。特朗普想靠关税压垮中国,无异于螳臂当车。
全球格局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上次,美国盟友尚且愿意给特朗普一些面子,毕竟美国仍是全球经济龙头。但如今,欧盟忙于绿色能源转型和内部经济协调,日本疲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低迷,韩国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面临激烈竞争。这些国家,哪有余力陪特朗普玩“围堵中国”的游戏?更何况,特朗普的反复无常早已声名狼藉。今天他可能与你握手言欢,明天就能因国内政治需要对你挥起关税大棒。这样的合作伙伴,谁敢全心托付?
反观中国,近年来在全球的布局令人瞩目。除了与巴西、印尼、澳大利亚等国深化农产品和能源贸易,中国还与东盟签署了升级版自贸协定,与非洲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合作,与拉美国家敲定多项投资项目。这些举措,展现了中国“广交朋友”的战略格局。相比特朗普的“零和思维”,中国更懂得用实实在在的合作,换取伙伴的信任与支持。
当然,特朗普的“无锚博弈”也不是毫无威胁。他的策略杂乱无章,但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武器。他可能随意抛出“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的威胁,迫使各国为求自保,纷纷向美国示好。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可能生出“以邻为壑”的念头,试图通过损害中国利益,换取美国的“豁免”。商务部此次高调发声,正是要打消这种幻想:中国不是软柿子,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一个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优势——庞大的内需市场。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是全球企业梦寐以求的宝藏。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双循环”战略,通过扩大内需对冲外部压力,中国的内需活力正在全面释放。这种内在韧性,是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无法撼动的根基。
归根结底,特朗普的“无锚博弈”之所以难有成效,在于他误判了时代潮流。他以为挥舞关税大棒,全球就会俯首听命。可现实是,世界早已不再是美国的独角戏。欧盟追求战略自主,东盟在区域一体化中找到新动能,非洲和拉美国家也在寻求多元化伙伴。特朗普想靠恐吓和威胁,将各国绑上美国的战车,无疑低估了全球的智慧与决心。
中国始终坚持一条务实的逻辑:通过开放与合作,让所有伙伴共享发展红利。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订单、合同、项目落地的承诺。面对特朗普的新一轮挑衅,中国无需慌乱,只需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扩大朋友圈,做大市场,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这场战斗的结果,或许尚未尘埃落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靠威胁与混乱,永远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真正能让世界信服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是让各方都能受益的诚意。而这,正是中国正在书写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