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公主是不是汉朝送给匈奴的人质?史上有过几位真正的和亲公主

寻根拜祖 2024-01-10 15:20:42

汉朝从来就没嫁过真公主,历史上也没有以女子为人质的案例,相反,后来匈奴人为了迎娶“公主”,还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汉廷为质子。

汉朝的和亲政策源于刘邦。

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伐匈奴,却一不小心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后来靠陈平的计谋买通了单于阏氏,才说服冒顿单于解了围困。

白登山之围让刘邦意识到匈奴的强大,于是在娄敬的建议下,他决定实行“汉匈和亲”,以避免匈奴人无休止的入侵。

刘邦一咬牙,同意将自己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冒顿,然而,吕雉却说什么都不同意,她日夜啼哭,逼得刘邦不得不改由宗室之女冒充公主出嫁。

估计担心刘邦再出幺蛾子,吕雉出手很快,迅速将女儿嫁给了中年大叔赵王张敖。

吕雉没想到,她的这次护犊子竟然成了惯例,此后两汉若干次与匈奴、乌孙等草原民族和亲,所有的公主的都是假冒的。

起先,和亲的公主都是宗室女,好歹有皇家骨血,后来干脆不装了,随便找个宫女赐以公主名号就嫁了。

汉民族政权什么时候嫁过真公主呢?

说起来打破先例的第一人竟然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曾经为了救爱将契苾何力,答应用自己的第十五女新兴公主和亲,嫁给薛延陀首领真珠可汗。

契苾何力很内疚,在他的坚持下李世民决定悔婚。但公然悔婚有碍大唐的形象,于是在契苾何力等人的策划下,真珠可汗中套了。这伙计驱赶10万头牲畜为聘礼,在风雪交加中跋涉数千里到灵州迎亲,结果牲畜死了大半,还误了期,让李世民扔掉了“第一个用真公主和亲”的帽子。

历史上第一个和亲的真公主是唐肃宗的第二女宁国公主,乾元元年(758年),唐代宗将守寡的妹妹嫁给了回纥英武可汗。

从那以后唐朝“破戒”了,先后又有: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回纥武义成功可汗、唐穆宗第四妹太和公主嫁回纥崇德可汗、唐懿宗第二女安化公主允嫁南诏王隆舜。

我们将话题拉回到汉朝,汉廷公然用假公主糊弄人,匈奴知不知道呢?他们是什么态度呢?

一开始匈奴人确实被蒙蔽了,因为皇帝的儿女多,别说匈奴人,即便朝廷官员也没几个人能掌握详情,甚至这些子女都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兄弟姐妹。

我们举两个例子:

汉武帝驾崩后,幼子刘弗陵即位。燕王刘旦(汉武帝第三子)很纳闷,从来就没听说过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弟弟,因此他高度怀疑刘弗陵就不是父亲的儿子,于是特地派人到长安打探消息。而长安那边传来的信息也很吊诡,官员们也说不大清楚咋回事,只能靠只言片语猜测。

第二个例子,唐玄宗有个来自中亚的舞姬“曹野那”,给他生了个女儿叫“李虫娘”。这孩子在宫中养了二三十年,就连太子李亨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个混血妹妹。直到唐玄宗去世前将女儿托付给孙子李豫(唐代宗),李虫娘的身份才为人所知。

所以,匈奴人不辨真伪太正常了。但这玩意儿骗得了初一,骗不了十五,早晚会露馅。

一来,假公主们毕竟没有真公主的生活环境,时间久了难免露出马脚。二来,匈奴生活着为数不少的汉人官员,他们或被迫、或自愿背叛了大汉,这些人中有熟悉宫廷环境,甚至机密的人,可以帮匈奴人鉴别真伪。

但奇怪的是,匈奴人即便知道上当受骗了也不怒不愠,照单全收,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些和亲公主不存在质子的功能,真假都一样。

所谓“质子”,就是抵押给对方以保证己方不发动入侵战争,作为质子的人一般是己方最高领导人的血亲,如儿子、侄子、兄弟。

有时候为了履约的严肃性,双方甚至会拿嫡长子做人质,但从来不会在拿女子当人质,理由很简单,女人不重要。况且按照中国传统,和亲公主已经出嫁,那就是匈奴人了,哪有用自家媳妇要挟外戚的?

在汉匈关系中,汉朝极少主动进攻匈奴,匈奴是入侵者,入侵者质押受害者的人质,搞反了嘛。所以,和亲公主从来就没有“质子”的功能,无论真假都一样。

其次,和亲只是匈奴人勒索的手段,无关乎公主的真假。

汉朝的皇帝希望通过和亲阻止匈奴人的入侵,但事实上这个目的从来就没有达到。匈奴人之所以愿意配合汉廷“演戏”,理由很简单,每次和亲他们都要收到一笔很丰厚的嫁妆。

“嫁妆”是个绝妙的修饰词,汉廷避免了“纳贡”的尊严尽失,而匈奴人则省却了劫掠的程序,坐着数钱数到手发软,对他们来说,公主就是财神爷,至于身份的真假,谁在乎那玩意儿?又不影响下一次翻脸。

所以,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公主的身份问题而爆发冲突,匈奴人都懒得追问。后来匈奴衰败,匈奴人居然纷纷自称是和亲公主的后代,身上有汉家血脉,很多都改姓“刘”,比如汉赵政权的创立者刘渊。

最后,汉匈和亲中的质子,其实是匈奴人向汉廷送交人质。

匈奴人被汉武帝打残,又被汉宣帝打得四分五裂,为了生存下去,呼韩邪单于主动向汉廷称臣,并提出中断了近百年的和亲。

汉宣帝去世后,新即位的汉元帝满足了呼韩邪单于的愿望,册封宫女王嫱为“昭君”,和亲匈奴。

“昭君出塞”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汉廷毫不隐晦王昭君的宫女身份,连“公主”都懒得封,仅以封君身份出嫁,而呼韩邪单于也很懂事,一点都不挑剔。

第二,昭君和亲没有屈辱,而是汉廷对匈奴的恩赐,因此呼韩邪明知王昭君身份低贱,还是册封她为“宁胡阏氏”,在他的五大阏氏中排第四位。

第三,此次和亲确实有人质,但不是汉廷向匈奴提交,而是呼韩邪单于以长子铢娄渠堂为人质,留在长安“侍奉皇帝”。

从那以后,匈奴派宗室子弟入质就成了惯例,几乎每一任可汗都要派儿子入朝侍奉皇帝。王昭君与第二任丈夫“复株累若鞮单于”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就曾经入朝侍奉王政君,后来还和王莽当了亲家。

作为人质一定会有危险,事实上,汉廷确实处死过匈奴质子,比如“乌累若鞮单于”的儿子“顺单于”就被王莽杀了,而汉朝却没有哪一位公主被当做人质而遇害的。

说白了,和亲也好、质子也罢,比的是双方的实力,谁强谁说了算,弱方只能乞和。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