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我军俘获一位叫方正馨的上尉,审问后发现是条“大鱼”

乐珍与趣事 2025-04-17 02:49:36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战幕拉开不久,蒋介石急令远在千里之外的黄维第十二兵团驰援。第十二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部队。黄维自恃兵强马壮,于11月8日趾高气扬向宿县方向开进。

然而,面对势如破竹的解放军,黄维兵败如山倒。他困兽犹斗,先后企图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打开缺口,突出重围,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12月12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共8个纵队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把十二兵团的人马一圈又一圈地蚕食。黄维苦思冥想着逃命的办法。

15日,黄维决定于当日黄昏突围。在战车部队的配合下,他和胡琏的战车加大油门,开足马力,拼命逃跑。我军收到消息后,下达命令:“敌人就要溃逃了,赶快捉俘虏,抓住黄维!”

某部特务营教导员范天枢带着通讯员桑小六、范介明等人向周庄一带搜索前进。

桑小六、范介明在一块小麦地里,发现一个头戴钢盔的人。他们端着钢枪跑步过去。那人马上乖乖地直立起来,举起双手,浑身哆哆嗦嗦,抖个不停。

“干什么的?”桑小六问道。

那人战战兢兢地回答:“十四军军部上尉司书。”

桑小六便把他送到了俘虏收容所。收容所的同志让这个上尉去登记姓名。“上尉司书”来到桌前,写下了一行字:“方正馨,江西弋阳人,十四军军部上尉司书”。

收容所的同志进一步盘问:“你是什么时候参加国民党军队的?”

“今年10月参加的。”

“在这以前干什么?”

“我在民国十七年就当小学教员。”

可惜的是,他的谎言很快就被戳破了。一个在宿县俘虏来的国民党士兵李永志认出了“方正馨”。

李永志说:“他就是黄维,我以前给他当过马夫!”

“方正馨”无法再狡赖,脸色惨白地承认:“我就是黄维。”

从被俘起的第一天开始,黄维就表现出不合作、不配合的态度。中原野战军联络部长杨松青动员十二兵团的高级将领给被围在陈官庄的杜聿明写劝降信,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签了字,只有黄维不签。

一个记者采访黄维:“你为什么不早些投降?”

他拍案而起:“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活的将军,我为什么投降……”

改造黄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事实也是这样。

黄维和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一起被关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认为自己所以成为阶下囚,就是因为打了败仗,在学习中不是沉默不语就是大放厥词。有同期战犯回忆说,黄维走路始终挺着腰杆,还留起了胡子,自称“国民党时期留的胡子不能在共产党的监狱里剃掉”。

当时监狱规定每个战犯要读一些指定的学习书。

杜聿明读了《论持久战》,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而黄维却拒绝写任何悔过书,他说自己“无罪可悔”。

在战犯和管理人员眼里,他真正是“拒绝改造”的典型。

在功德林时,黄维身患肺结核等多种疾病。虽然他态度极差,但是管理所也是尽全力给他治病,还请了著名的医学专家前来会诊。周总理办公室亲自批准,可以从香港购买药品。

经过精心治疗护理,黄维的结核病终于根治。

病好了以后,他的思想有所转变,说:“感谢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若在过去,虽然我是国民党的高级将官,也得一命归西。”

1975年3月19日,被关押27年之久的黄维终于被特赦了。作为这次特赦战犯的第一名,他代表293名战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感谢。毛主席看后批示,要求转发全国县团级以上干部阅读。

这一年,黄维71岁。

他本来想带着家人回江西贵溪老家安度晚年,但中央批示他留京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并对他格外照顾,每月发放工资200元。在当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晚年的黄维去过几次香港,参加交流活动他从心里盼望两岸和解,为和平统一奔走呼喊。

1989年3月20日,黄维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

《黄维,一个将军的“改造”》

0 阅读:250

乐珍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