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智能驾驶浪潮席卷而来,新能源车企纷纷将其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大力宣传。但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乱象呢?这些乱象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智能驾驶分级,你真的懂吗?
理想汽车创始人曾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的确,L2、L3、L4、L5这些专业术语,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实在是一头雾水。

简单来说,L2是辅助驾驶,L3是自动辅助驾驶,L4是自动驾驶,L5是无人驾驶。但就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分级,在实际宣传中却被混淆得一塌糊涂。
许多消费者在听到车企宣传自家智能驾驶系统时,往往被那些高大上的词汇所迷惑,却不清楚每个级别真正的含义。
比如,当听到某车具备先进的智能驾驶功能时,消费者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可以完全解放双手,放心地让车辆自行行驶。但实际上,在L2级别下,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控制,辅助驾驶系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行业宣传乱象,责任界定模糊
现在,几乎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在宣称自己的智能驾驶系统多么厉害,仿佛车辆已经具备了完全自动驾驶的能力。然而,现实却残酷得多。一旦发生事故,车企往往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全部归咎于驾驶员。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车主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发生了事故,而车企却以驾驶员未正确操作或未遵守相关规定为由,拒绝承担责任。
在宣传时,车企将智能驾驶功能吹嘘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些广告直接写上“无人驾驶”字样,可实际上,目前没有一家企业真正实现了无人驾驶。这种夸大、误导性的宣传,不仅对行业发展不负责任,更是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极不负责。
例如,某车企在宣传其智能驾驶系统时,强调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路况、自动避让障碍物等。但在实际使用中,消费者发现该系统在复杂路况下表现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无法识别障碍物的情况。
当发生事故后,车企却表示驾驶员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对车辆的安全负责。这让消费者感到无比困惑和愤怒,购买智能驾驶功能,本是为了提高驾驶安全性和便利性,如今却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清理乱象,刻不容缓
智能驾驶宣传乱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如果不加以整治,长期来看,对行业、企业和消费者都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对于行业而言,虚假宣传会破坏市场秩序,导致消费者对整个智能驾驶行业产生信任危机。当消费者不再相信车企的宣传时,整个行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
而且,这种乱象也不利于行业技术的健康发展。车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宣传噱头上,而不是技术研发上,这无疑会拖慢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
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虽然短期的夸大宣传可能会吸引部分消费者购买产品,但一旦消费者发现实际产品与宣传不符,企业的信誉将受到极大损害。
这种损害可能是无法挽回的,消费者会对企业失去信任,转而选择其他品牌的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虚假宣传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生命安全不容小觑,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往往是基于对车企宣传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一旦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理想汽车创始人的呼吁可谓是切中要害。车企应该明确责任,在宣传时实事求是,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产品的功能和所能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让消费者放心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智能驾驶无疑是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但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宣传的真实性和责任的明确性。车企应该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而不是在宣传上弄虚作假。
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智能驾驶宣传的监管力度,杜绝夸大、误导性宣传的出现。只有这样,中国的新能源车产业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发展,智能驾驶才能真正成为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利器,而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陷阱”。
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规范、健康的智能驾驶市场的到来。
文章来源:光远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