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桥,在今天看来或许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但在1944年,它可不是那么简单。当年日军经过一系列战役后,终于要打通南北的联系——可惜他们碰上了个“天堑”。
这座被誉为“贵州抗战第一桥”的深河桥,成了日军的梦魇。它背后蕴藏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不仅是抗日战争的关键点,还成了日本战败的转折点。
到底是怎样的深河桥,让日军一步步陷入绝境呢?
抗战期间的中国,哪儿最难打?可能有人会说,长城啊,黄河啊,或许还会说,重庆那座悬崖上的城市。
但贵州人要说,真正让日军头疼的,其实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深河桥。别看这座桥一度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但它却成了日军侵略中国西南最后的拦路虎。
1944年,日军的攻势正如猛兽一般,势如破竹。随着桂林、柳州、南宁的陷落,他们的目标直指中国西南的“大后方”——重庆和贵阳。
而这座深河桥,作为通向贵州、重庆的唯一大门,成了他们战略的关键节点。日军集结了五十万大军,企图打通南北纵深的交通线,为自己的后勤和战略提供保障。
但没有人预料到,在深河桥这儿,他们会遇到一块石头一样的障碍。这座桥并非一般的桥梁,它坐落在贵州黔南的独山县,地势险峻,周围山崖陡峭,深河一带山水相依,宛如一条天然的防线。
要说这桥的作用,真的是有点“天堑”的味道。特别是在当时,深河桥几乎是独山通往贵阳、重庆的唯一通道。要突破这里,日军必须先要想办法跨越这座不太起眼的石桥。
11月21日,日军第十一军发布命令,准备从湖南、广东分兵三路,进攻贵州。日军第一波进攻在独山周边地区展开,经过一番迅速的占领,日军的先头部队打进了独山县城。
他们得意忘形地在当地宾馆墙上写下“无血占领”四个字,也许他们觉得这场战斗胜券在握,然而他们并没意识到,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将会是前所未有的反击。
中国军队立即调动了二十九军的第九十一师赶赴贵州,在11月28日,九十一师的先头部队迅速抵达独山并投入战斗。
日军的进攻在独山遇到了重重阻碍。原本占据了有利位置的日军,忽然发现自己不但无法快速推进,反而在深河桥这座战略要地陷入了困境。
12月1日,日军的先头部队一度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并尝试沿着深河桥北岸继续推进。但中国军队的防守相当坚固,九十一师的顽强阻击让日军陷入了短时间内的战术死角。
就在日军决定加大攻势时,1944年12月2日下午,盟军与中国军队决定摧毁这座对于日军至关重要的桥梁。
富兰克回忆称:“炸掉这座桥后,日军的进攻就戛然而止,几分钟后,日军的先头部队就到了桥头,却什么都做不了。”
炸桥的举动让日军的进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本以为可以一举攻占贵阳,而此时,却不得不在贵州的深河桥前驻足,失去了继续进攻的动力。
炸桥后,深河桥成为了日军的“天堑”,并且阻断了日军的后勤补给线,他们意识到控制西南大后方的梦想已经破灭。就这样,深河桥让日军彻底陷入了战略困境。
提到抗战,必须得提一支传奇的部队——二十九军。1937年7月7日,二十九军的九十一师在卢沟桥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大幕。
卢沟桥,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时隔七年,二十九军再一次在深河桥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这支部队从北到南,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最终,他们站在了贵州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再度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不仅面对的是敌人的进攻,还要承担着历史赋予的重任——保护中国的西南大后方,确保贵阳、重庆的安全。
二十九军的九十一师虽只有2500人,却带着从卢沟桥开始就未曾退却的决心,坚守在深河桥。这支部队当时情况非常艰难,兵力不够,补给不足,但他们却依然顽强地与日军对抗。
12月2日,深河桥被炸毁后,日军几乎失去了继续进攻的希望。深河桥,成了从卢沟桥到深河桥的传奇部队的最后一战,也成了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一大“滑铁卢”。
事实上,深河桥阻击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还在于它承载了中国抗战历史的“接力棒”。
正如“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所说,这座桥成为了二十九军抗战历程的终点,但它却象征了整个抗战历史的转折点。
他们从卢沟桥开始,承担着打击日军的使命,到最后在深河桥成功阻击日军,整个过程,无论是他们的英勇还是悲壮,都会永载史册。
为何成为日军败亡的标志性时刻1944年12月2日,深河桥的炸桥行动彻底改变了战局。当这座关键桥梁被摧毁时,日军的进攻彻底停滞了。
此时,日军已经在贵阳的外围准备好了大规模的进攻,然而,他们的所有计划却被这座小小的桥梁打破了。炸桥后,日军不仅无法继续进攻,甚至面临着无法撤退的困境。
这座桥的摧毁,对于日军来说,无异于丧失了进入西南腹地的最后希望。没有了深河桥,日军的进攻战略面临着彻底的瓦解。就此,日军在贵州深河桥战斗中开始了他们的全面退却。
从1944年12月4日开始,日军不得不下令撤退,放弃了进攻贵阳的计划。在撤退过程中,日军为了报复,放火焚烧了独山县城,造成了极大的民众伤亡。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战局。二十九军和盟军的联合反击,迫使日军继续撤退,最终全面溃败。深河桥的抗战,正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开始。
这座桥,不仅是日军入侵的“天堑”,更是他们败亡的标志性时刻。自此,日军的西南战略彻底破产,进入了无法回头的败退阶段。
而这座小桥,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是原创还是AI生成的机器文?
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啊?炸了桥就没事了啊?
独立团平安城全歼日军才是二战的转折点
转折了吗?看看1945年抗战最后一个月国军对日作战战场的战绩: 7月15日、日寇攻占福建云宵县城; 7月15日、日军洗劫浙江金华县; 7月19日、日军攻陷江西万安县城。 7月20日、日军攻陷福建诏安县城。 7月21日、日军攻陷江西吉水县城。 7月23日、日军攻陷江西泰和县城(江西省国民政府所在地)。 7月24日、日军攻陷广西凭祥县城和镇南关。 7月27日、日军攻陷江西万载县城。 7月29日、日军攻占江西吉安县城 7月30日、日军攻陷江西上高县城 8月1日、日军攻陷江西奉新县城、高安县城。 8月2日、日军攻陷江西峡江县城。 8月3日、日军攻陷江西新淦县城。 8月6日、日军攻陷江西清江县樟树镇 8月7日、日军攻陷江西清江县全境。 8月8日、日军攻陷江西丰城县。 据称,就是在8月10后,日军依然在攻陷,资料还应进一步核实。 就在我们就要胜利的时候,国军居然还能丢失城市近20座,让这些地方的人民见识一下日寇,可谓是二战中最大的奇迹之一了。
废话连篇,不知所云!
平安格勒
一个师就扭转了战局?
太啰嗦!
小编贴志愿军照片几个意思
写得乱七八糟
这是不懂历史乱写!44年豫湘桂战役日军趁中国远征军在境外作战导致战区兵力空虚,想搏一把,战略目的至今不明,众说纷纭喽!本来国军协调好也不至于太烂,结果薛白不和,导致鬼子进占广西,西窜贵州,兵力也不足,光头紧急用杂牌军布防,同时急调缅甸王牌空降,鬼子只有见好就收,过完年就开启了湘西决战[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点赞]
豫湘桂战役由于国军指挥不力湖南方面长沙被占日军推进到了衡阳,而河南方面全省除了两个县没有被占领外其余全省百分之九十八全部沦陷了,广西方面全省沦陷了百分之七十八所以日军直扑贵州想直捣重庆,贵州独山县是贵州的南大门是整个大西南通往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地,独山县距离贵阳只有一百多公里,日军五千余人从广西分三路进攻独山县分别从荔波县罗甸县和南丹县,先头部队一千多人先抵达独山县被击溃后继日军陆续到达三千余人,这时候由于在广西的国军被打散刚从广西撤退下来的川军几千余人(杨森部队)接到命令一同配合独山守军和民众共同抵抗日军,几千日军连续攻打半个多月都打不下来,日军一度打到深河桥上但还是被川军和独山县守军及民众配合击渍了,日军在独山县留下了六百多具鬼子尸几百个伤员气急败坏纵火烧了独山城退回了广西(当时的独山县是贵州省第四城),日军想不到一座贵州小城几千守军和民众竟然让几千日军吃了瘪[大笑]!
二十九军哪儿来的九十一师,
深河桥之战历史意义不亚于二战中的中途岛和库尔斯克
1943年10月开始,滇西远征军反攻、驻印军反攻才是转折点。[呲牙笑]
还没说这时的29军军长是孙元良!
日本战败转折点应该是中途岛,,,其它的如瓜岛,莱特湾海战等等,比炸这条桥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