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中国因发展需求成全球最大垃圾进口国。时过境迁,中国颁布“洋垃圾禁令”,却遭多国联合反对,要求废除。
这背后利益纠葛如何?温铁军所言“轮不到你发言”,其底气与深意何在?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迅猛发展,原料需求激增。因国内供应短缺,只能从境外进口废塑料、废纸、废金属等固体废物作为原料,此乃当时无奈选择。
这些进口废弃物曾为国内部分企业供应关键生产原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很多标榜为“可回收资源”的实为含毒有害真垃圾。部分垃圾处理企业技术设备落后,既危害工人健康,又严重污染生态环境。
2017年7月,中国向WTO递交文件,宣布自2018年起禁止进口24类固体废物,即实施“洋垃圾禁令”。
2021年起,中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彰显其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禁令发布后,依赖中国处理垃圾的发达国家惊慌失措。2016年,美国对华出口56亿美元可回收物。禁令下,美港口废纸、废塑料堆积,垃圾处理成本大增。
英国废物处理费剧增数倍,导致大量垃圾转向焚烧,此举既造成空气污染,又消耗巨额资金。
德国回收企业利润骤降,出口垃圾至中国模式崩溃。日本因土地有限,垃圾填埋困难,废塑料无处可去,价格剧烈震荡,众多小企业破产。禁令下,美欧日经济损失超百亿。
发达国家享受高标准环境,同时将垃圾危害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实施生态殖民策略。
美国年产废物约84亿吨,为中国3倍,人均年产量达26吨。然而,这些垃圾并未在国内处理,而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面对损失,这些发达国家未反思垃圾处理问题,反而在2018年3月WTO会议上联合对中国提出质难。
美国代表指责中国禁令扰乱全球回收体系,欧盟称废物无处可去,恐流向小国加剧污染,要求中国撤销禁令,承担其垃圾处理责任。
但他们的指责毫无根据,无法立足。
全球废物贸易曾存在严重不公,发达国家出口垃圾获利,却让发展中国家承受污染。中国曾为此忍耐,但今已具备改变之力,不再甘愿做世界的废物处理地。
中国三农专家温铁军长期并研究经济、农业与环境问题,旨在依据经济和历史规律,探索以农业和生态环境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面对中国禁令及发达国家指责,他有力回应:“你们无权置喙。”他深知洋垃圾之害,更明白“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道理。
当中国不再接受垃圾进口后,发达国家转向东南亚作为垃圾出口的新目标。
2016至2018年间,东南亚地区塑料垃圾进口量大幅增长,激增幅度达171%,总量超过200万吨。
然而,东南亚国家并非愚昧,不会持续充当此“牺牲者”角色。
泰国自2025年1月1日起禁塑废进口,印尼同月起全面禁塑废。此前,马来西亚取消114家工厂废塑料进口许可,越南亦禁纸张、塑料、金属等固体废物进口。
禁令实施后,中国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河水清澈,农村生态复苏。政府加大垃圾分类与回收厂建设投入,民众养成好习惯。长远看,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减少外源依赖,实现可持续。
国际上,中国禁令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发达国家正视垃圾问题,加大垃圾处理与回收利用投入。
美国投资建回收站,英国征收塑料包装税,挪威要求塑料瓶厂缴环境费减塑。东南亚国家拒收“洋垃圾”,促使全球垃圾处理格局逐步转变。
若赞同中国举措,请为本文点赞。同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对“洋垃圾禁令”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