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桥晚年接受采访,毛主席评价粟裕:再不讲永远没人知道

晨光微露心自安 2025-03-13 18:57:11

“我一定要把毛主席的话讲出来,我再不说,大概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在我国艰辛的历史革命道路上,一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出现在我们的眼帘,他们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造就我们现在的美好家园。李银桥,陪伴了毛主席15年的时间,他是毛主席的贴身卫士长。在毛主席的身边久了,见的多了自然看的也远了。

粟裕,是我们的“常胜将军”,在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上他更是被列为十位大将之首,可见他战功赫赫,历经千辛万苦。晚年李银桥提起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止不住的兴奋由此而来,而且一定要说出来。一、“能力过人”粟裕在历史上,粟裕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认同并不让人意外,这些胜利和高度评价,都是粟裕本身的能力过人和自身的热爱与努力。

粟裕是湖南会同人,虽说家中不能有多富裕,但在当时的年代也算是富裕人家。因此,小时候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是能文能武都不为过。别人把将军梦真的当作梦,他却将自己的将军梦做到了现实中去。当将军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他从小便知晓。因此,他会坚持勤学苦练,不着急的慢慢来,终会等到时机的到来。

人才在哪里都能闪闪发光。粟裕在1927年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他在前期的时候就被领导一眼看中,随后便被提拔为警卫队的班长。在哪个岗位他都认真对待,即使是小小的班长职位。在此期间,粟裕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满脑子都在想这个地方应该怎么打,队伍应该怎么分配,非常认真的思考。因此,粟裕就是在这一时期认识的毛泽东同志。

粟裕在战场上表现出众,得到毛主席的赏识后,粟裕又相继参加了湘南起义,粟裕的能力逐渐掩盖不住,锋芒逐渐迸发,因此,粟裕的职位不断地提高。粟裕不惧辛苦危险,常年在作战一线战斗,作战经验可谓是相当的丰富。其能力大家都看在眼中,因此在先头部队中职位最高的方志敏对他也是赞不绝口。

后来在危急时刻,方志敏首先想到的人便是粟裕,还将整个队伍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粟裕更是迅速做出反应,结合队伍的现实情况,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我军的优势。粟裕将队伍分为三个作战团队,再加上他的灵活指挥,各个团队之间还能相互支援,非常的顺利方便,经过他们不停地行军奋战,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44年,车桥大捷,这一战可以说是粟裕打得非常精彩的一战。这次的作战相当炸裂,日军运用53座碉堡,很快便形成了交叉火力网,并且还有500名日军驻守,位置便利,援军也能很快的到来。这块地区想要拿下相当的难,但粟裕绝不妥协,粟裕首先给新四军团队做了思想准备工作,让其充满斗志,奋勇杀敌。他们一刻都不带停歇的迅速攻占了敌方的据点,并连续摧毁了那令人恐惧的五十多座碉堡。

在粟裕的灵活指挥下,这次艰难的任务终是取得了胜利,也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他,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更是直线上升。二、毛主席的“评价”后来,粟裕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常年工作在前线的粟裕伤痕累累,过多的指挥工作让他身体负荷,因此积劳成疾加上旧病复发,身体机能非常的差。直到渡江战役后,再厉害的人物也经受不住如此大的伤病,粟裕成功的将自己送进了医院。毛主席听到消息后,也非常的担忧,还考虑到前线的医院医疗条件是否够好。

甚至还专门写信给他,邀请他到青岛养伤,并表示非常牵挂他,让他赶紧好起来。毛主席对于粟裕的重视,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就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当时计划解放台湾,毛主席想到的第一指挥人选便是粟裕,但奈何粟裕伤病加身,毛主席也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想让他安心的养病。粟裕在毛主席的心中非常的有分量。病情好转痊愈后的粟裕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位,继续投身于革命的道路上,为我军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李银桥的晚年回忆中,粟裕的出现次数相当的多。还说在建国不久后,毛主席就对粟裕做出了评价,还是在乘坐专列时与陈毅老总探讨。事情发生在1953年,当时毛主席前往南方视察工作,在返回北京的途中,他们沿途经过了南京、徐州、济南三座城市,这些地方可都是粟裕曾经指挥过的战场。

再次看到熟悉的景象,毛主席还能触景生情,并且清楚的知道是粟裕指挥过的战场。作为陈毅老总多年的默契拍档,粟裕过人的能力他再清楚不过。同行的两人互相聊着家常,毛主席看到这些画面后,便对陈毅说“粟裕是个人才啊,不对,不仅仅是人才,将才,帅才他都得占啊。”陈老总更表示非常的认同。

他们这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关于粟裕的故事更是张口就来,李银桥也听了一路,他最清楚了。因此,李银桥晚年一定要说出来,我们的英雄人物事迹怎么能被埋没呢!1955年,粟裕是当之无愧的大将,因此,被授予大将军衔,更是共和国的第一大将。但很多人认为以粟裕的能力和战功,粟裕应当被授予元帅头衔。

这都是表面的,粟裕明白这份荣誉的重要性。正因军衔的评定,军中的人对于军衔虎视眈眈充满浮躁的气息,但粟裕却不想这种气息盛行,他首先做出了表态,多次拒绝了这份荣誉。当时很多人对自己的军衔很不满意,觉得自己的资历能拿到更高的军衔,并出现了军装不穿,军衔不戴的现象。粟裕主动的拒绝了元帅军衔就是为了做一个很好的榜样。

粟裕认为军衔只是一个名号,自己无愧于人民就好。粟裕说:“我只会嫌我的军衔太高,不嫌他低。”如此作为,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三、粟裕的“教育”粟裕的一生可谓是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作为一个父亲,粟裕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能力而给自己的子女寻求便利。

粟裕的儿子粟戎生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很多人认为他能有一个光明的人生或是便利的人生。但其实恰恰相反,人们口中的种种,他皆没有。粟戎生和普通人一样,勤勤恳恳的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为我们的祖国守疆扩土。他在南疆驻守四年后,终于被调回内地,但在这中途却又赶上了边境形势紧张。平淡普通的日子没过两天,又被粟裕硬生生的赶到“前线”。

后来,粟裕的小儿子进入部队后,在海军艰苦的工作,后来被转到交通部后,粟裕还鼓励他前往艰难的岗位,想让他更好的锻炼自己。就连女儿也没有能得到粟裕的“优待”,反而让她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按照常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将子女送到更加舒适的岗位上,但粟裕却不这么认为,他就想让子女多去锻炼自己,就是现在所说的逆向而行。

粟裕这种想让子女自食其力的教育观念,非常的正确,只有青出于蓝才能胜于蓝。粟裕作为将军非常合格,作为父亲他也同样的合格。粟裕深知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更加清楚的明白手中的权利是为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为了家人而谋得什么。粟裕的这一做法放在我们现在也同样适用。

粟裕将军的事迹比比皆是,他打过的胜仗更是数不胜数。被毛主席都夸赞的人值得我们去更好的赞扬。在毛主席的心中,粟裕已经是“大军事家”了。

毛主席的这些评价,粟裕并不知道,但他做这些也并不是为了得到些什么,他想要的就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奉献。粟裕的成就与毛主席对他的高度评价,皆是因为他的本事和能力。粟裕,值得我们一生去歌颂。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