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镜头里的安徽蚌埠,原来80多年前的珠城便已如此繁华

柴犬嗨皮的箱包店 2025-04-22 16:05:22

安徽蚌埠,大家也叫它“珠城”,就在淮河的中间地段,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清朝那会儿,蚌埠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到了18世纪末,这里的人口也就四千来人。因为它正好在凤阳、怀远、灵璧三个县的交界地方,所以有句老话,说蚌埠是“鸡鸣狗叫三县都能听见”,“放个鞭炮全城都能响”。

蚌埠这座城市,可以说是火车给“拽”过来的。在清朝光绪年间,具体是1908年那会儿,开始修建从天津一直到江苏南京长江北岸浦口的津浦铁路。到了1911年5月15日,津浦铁路局在蚌埠正式设了个火车站,打那以后,原本只是个渡口小村子的蚌埠,就开始它的华丽大转变了。

1938年那会儿,蚌埠火车站的站牌,因为时间太久,看上去都旧得掉渣了。挺有意思的是,那上面写的不是当时各地车站常用的威妥玛拼音,而是用的国语注音符号。

蚌埠火车站正好位于南京浦口和徐州之间,等津浦铁路开始运行后,不管是去南方的还是北方的火车,都得在这儿停下来加点煤和水。这样一来,蚌埠很快就变成了连接南北的重要物流中心。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顺着津浦铁路打到了安徽蚌埠,没过几天,也就是2月2日,蚌埠就被日军占领了。这组照片是当时进攻蚌埠的日军拍的。

火车站票务中心前面人头攒动,大家都在忙着换联银券。这联银券啊,是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在1938年弄出来的一种票子,跟日元还有那个伪满的中银券在市场上是一样的价值,随便用。这事儿,其实就是日本对我们国家经济金融搞侵略的一个手段。

为了让联银券赶紧在市场上用起来,那些日伪汉奸在市中心和人多的地方摆上了兑换摊。就像蚌埠汽车站门口的那个,纸币都锁在铁笼子里,路过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蚌埠地处交通要冲,水路和陆路运输都很方便,因此迅速崛起为商品汇聚的地方。看看火车站里头,那些搬运工正忙着搬上搬下货物呢。这些货物啊,都放在用竹条编的大筐子里,那可是以前最常用的装货家伙。

火车站里头立着块牌子,介绍当地的好玩地方,像禹王宫、栖岩寺、白石山、蚌山、石燕湖这些,每个景点底下都写了点简短的说明,好让游客找得到。但那时候日子不好过,大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多少人能想去逛逛这些景点呢。

看这张照片,就能感受到以前蚌埠有多热闹。街道两边,高楼大厦一座接一座,店铺的招牌密密麻麻排成行。路上人来人往,挤得满满当当,那场面真是热闹极了,跟大上海的街头有得一拼。

蚌埠那条商业街啊,路两边的楼房摆得有点乱糟糟的,不过街上的人那是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往近了看,有个牌匾上头写着“中法大药房蚌埠分店”,挺显眼的。

蚌埠大街上人来人往,往前一瞅,能看见个小男孩和两个年轻姑娘。小男孩手里提着个铁桶,满大街找地上的烟蒂呢。那两个姑娘,虽然穿着朴素衣裳,但头发卷卷的,挺时髦,一看就能感觉到那时候蚌埠人的潮流劲儿。

蚌埠市区里头,凤阳县那个假政府门口,站着几个拿枪的假警察。瞅瞅两边挂着的牌子,这儿不光是蚌埠特务头子的地方,还是搞体育的机构所在地。说白了,这就是日本人和汉奸在蚌埠的老窝。

路边有个卖饮料的小摊,上边还搭了个遮阳棚,这种摆设挺少见的。摊前头,站着个背着包的日本兵,他背后,一个小女孩正偷偷地瞅着呢。

路边有口井,当地人都在那儿打水。水井边上就是些矮矮的、看起来有点旧的老房子,外墙的砖头都露出来了。不过说实话,跟这儿大多数乡下的房子比起来,这些还算挺不错的了,毕竟那儿更多的是用土坯建的屋子。

蚌埠城外有条小路,路上都是土,路两边是一些不高的瓦房,开着小店。店门口摆着几张放货的桌子,上面撑着一把布伞挡太阳。有个女顾客拉着小孩,正和店里的老板娘商量价钱呢。

蚌山呢,因为它就在市区的南边,所以大伙儿也叫它“小南山”。虽说它叫山,但其实面积挺小的。在小南山上面,你能看到的建筑,主要就是拨云阁和那个纪念碑。

站在纪念碑前,眼前的蚌埠景色一览无余。远远望见,一列火车正喷着浓浓白雾朝这边开来。话说1911年12月2日那天,江浙联军打下了南京,张勋吓得赶紧扔下城池,坐上火车往北跑。蚌埠那边,淮上军的士兵们接到命令,要拦住张勋。因为蚌埠靠近火车站,这里就成了个关键拦截地,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结果好多士兵都牺牲了。

1912年1月份,为了缅怀蚌山战役里英勇献身的淮上军勇士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头儿孙中山总统下了道命令。他给在蚌山战斗中牺牲的淮上军营长廖璞纯追封了个大都尉的荣誉。而且,还在蚌山上头建了个烈士祠,立了块“淮上军战死将士纪念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