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IoT深度融合:智能驾驶与物联网迎来巨变,谁能笑到最后?

友巧聊商业趣事 2025-02-27 09:10:53

预计本文阅读所需时间:12分钟

AI与IoT的深度融合:物联网市场的新机遇与挑战

2025年,物联网(IoT)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不是温和的渐变,而是一场足以颠覆行业格局的巨浪。AI与IoT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义“连接”的意义,并为这个本就蓬勃发展的领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机遇的背后,是同样巨大的挑战。这是一场技术、资本与市场的三方博弈,谁能笑到最后,仍是一个未知数。

AI与IoT的深度融合:技术如何改变游戏规则?

1. 边缘计算:AI让IoT设备“学会思考”

想象一下,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突然前方出现障碍物。如果它需要将数据传输到云端再返回决策,那很可能已经撞上了护栏。而AI与IoT的融合,让这一切变得完全不同——AI模型被直接部署在边缘设备上,数据处理就在本地完成,毫秒级的响应速度让汽车能够实时判断、迅速避险。

这不是科幻,而是正在发生的技术现实。以DeepSeek的原生稀疏注意力(NSA)机制为例,这种创新不仅让长文本处理速度提升数倍,还在多个基准测试中碾压了传统模型。低成本、高性能,AI与IoT的结合让边缘计算从“可能性”变成了“必然性”。

车企们正疯狂拥抱这一技术,因为谁能率先掌握更高效的自动驾驶技术,谁就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主动。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AI与IoT的结合,正在让每一台设备都变得“更聪明”,从智能家居到工业机器人,边界正在无限扩展。

2. 混合网络:连接无处不在,IoT进入“无死角时代”

如果你以为5G就是未来连接的终点,那你就太天真了。2025年,混合5G蜂窝/非地面网络(NTN)的部署正在掀起一股新的连接浪潮。卫星物联网(IoT)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成为现实。偏远地区的农田需要实时监控?没问题。深海钻井平台需要远程控制?也没问题。

Omdia预测,随着卫星星座的逐步铺开,IoT市场将迎来一波大规模连接革命。企业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选择连接方式,卫星IoT的补充作用尤其显著。这不仅意味着设备可以部署在任何地方,还意味着市场的需求边界被彻底打破。

3. 连接管理:eSIM/iSIM让IoT设备“更自由”

连接管理从来都是IoT市场的“隐形瓶颈”,但2025年,SGP.32规范的商业化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eSIM/iSIM的普及,让窄带物联网(NB-IoT)设备的连接变得更加灵活、可靠。设备之间的通信不再受限于硬件和网络的束缚,无论是智能水表还是物流追踪器,都可以轻松实现跨区域、跨网络的连接。

更高效、更可靠的连接管理,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未来,IoT设备的“自由度”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4. IoT网络API:数据流动的力量,创收新蓝海

API是什么?它是不同系统之间的“翻译官”,是让IoT设备之间、IoT设备与云平台之间实现数据交换的桥梁。2025年,随着5G IoT的普及,API的创收潜力正在被无限放大。

企业可以通过API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甚至直接从中获利。例如,一个智能家居公司可以将它的API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谁掌握了API,谁就掌握了数据流动的主动权。2025年,这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引擎。

地缘政治与经济阴霾:IoT市场如何应对动荡?

然而,AI与IoT的深度融合并非一片坦途。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贸易碎片化、高利率以及气候灾害,正在为市场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

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而气候灾害的频发也让供应链的稳定性雪上加霜。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2025年的经济前景依然低迷,企业需要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高盛的预测稍显乐观,预计利率将有所下降。但问题是,下降的速度有多快?幅度有多大?美国的关税政策和报复措施可能会在2025年下半年实施,市场能否承受住这一波冲击?

一句话总结:2025年,市场的关键词是“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未雨绸缪,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AI芯片需求:从烧钱到星辰大海的跃迁

1. DeepSeek R1:AI芯片行业的“效率革命”

如果有人告诉你,AI芯片的需求会因为技术革新而暴跌,那他一定不懂“杰文斯悖论”。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推出的DeepSeek R1开源大模型,用原生稀疏注意力(NSA)机制大幅降低了AI训练和推理的成本。它的成本仅仅是竞品的零头,但性能却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这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烧钱”模式,还为AI芯片市场打开了新的大门。低成本、高性能的AI芯片,将让AI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AI芯片需求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效率提升而激增。尤其是云端AI推理算力的需求,预计将迎来井喷式增长。

2. 美国科技巨头的“军备竞赛”

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科技巨头,已经为AI算力需求展开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显示,2025年北美前十大云服务巨头的资本支出将高达3500亿美元。这是一场豪赌,但也是一场必然的投入。

英伟达的AI GPU和ASIC厂商将成为这场竞赛的最大受益者。尽管ASIC在推理端优势明显,但AI GPU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仍然不可替代。短期内,AI GPU和ASIC将并行发展,各自在不同场景中发光发热。

智能驾驶行业的资本运作与技术迭代:一场“生死时速”

1. 纵目科技的陨落:技术护城河为何崩塌?

纵目科技曾是智能驾驶领域的明星独角兽,但它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九轮融资,累计获得22.47亿元,最终倒在了IPO门前。技术护城河的坍塌,是它失败的核心原因。当车企纷纷转向自研或选择其他供应商时,纵目科技的技术优势被迅速侵蚀。

更糟糕的是,资本压力让这家公司雪上加霜。三年间,纵目科技分别亏损4.34亿元、5.88亿元和5.64亿元。高额的研发费用和原材料采购成本,让这家公司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资金链断裂,纵目科技暂停运营,成为行业资本运作和技术迭代加速的缩影。

2. IPO热潮:智能驾驶行业的“洗牌信号”

然而,纵目科技的失败并未让资本退却。相反,智能驾驶市场的资本热度持续升温。港股放宽上市要求的背景下,多家企业纷纷选择赴港IPO。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文远知行、地平线等企业已经成功上市,而图达通、毫末智行、福瑞泰克等公司也在排队。

这是一场“生死时速”。谁能率先上市,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从而在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但问题是,IPO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已上市的企业仍然面临研发投入大、净亏损攀升的挑战。

0 阅读:4

友巧聊商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