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茶倒七分满,留得三分养壶温。”
人生如同天平,过度倾斜则会导致失去平衡。一味地追求把所有事情做到极致,反而容易像拉满的弓弦,稍不留神就会崩断。
就像那些总想温暖全世界的善良人,往往最先耗尽自己的烛火。真正成熟的关系,从来不是单方面喂养。
保持适度的情感屏障,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自保。任何时候,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成年人的世界,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1
不共情,不改变
《庄子•秋水》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意思是:不能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因为他受到礼教的束缚。
对于认知有限、观念固定的人,与其强行去教育或改变他们,不如尊重他们的局限,保持适当的距离。
有一次,王阳明与弟子们在学习探讨经典。
弟子薛侃对孔子所说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一观点感到困惑。
薛侃问:“为什么孔圣人说最有智慧的人和最愚笨的人是不能改变的?”
王阳明回答:“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王阳明认为,上智之人和下愚之人并非在本质上不能改变,而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去改变。
薛侃不解。王阳明便继续解释:
“上智之人对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世界认识透彻,一旦确立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德性就非常坚固,不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下愚之人智力水平相对较低,无法进行复杂深入的思考,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比较简单,往往认死理,所以很难被动摇和改变。”
遇到三观认知不同的人,你再怎么竭力想改变对方,也无法使人与你同频,没必要互相征服。
志同道合,实属偶然;三观不同,才是常态。
2
只筛选,不教育
《庄子·人间世》里说:“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意思是一个人德行纯厚、诚实笃实,却未能契合世俗人心;不去争夺名誉声望,却不被世人理解。如果你非要用自己仁义的标准去说服暴君,暴君会认为,你是来炫耀自己的美德。这样的人反而是灾星本身,要大难临头了。
庄子的故事里,颜回准备以仁义去劝谏暴君,孔子告诉他千万不能这么做,建议颜回“心斋”,以保全自身。
阿德勒说过,“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马喝水。”一匹马如果要喝水,会自己张嘴;一个人要改变,也得靠自己觉醒。
苏轼曾与谢景温为好友,却因一次郊游,苏轼认定他不可深交。
郊游途中,他们偶遇一只受伤的小鸟,苏轼见小鸟腿部有伤,便想捧起来为其治疗。可谢景温竟然一抬腿将小鸟踩死了,满不在乎地认为:“兄长何必为了一只鸟,坏了咱们出游的兴致。”
苏轼听闻,脸色瞬间凝重,返程后果断疏远谢景温。有人知晓缘由后,前来劝和,认为谢景温日后会改。苏轼却笃定地觉得,一个轻贱生命、欺侮弱小之人,日后定会损人利己,本性难移。
果不其然,后来谢景温为求荣华,竟诬陷苏轼,行径毫无底线,印证了苏轼的判断。
比尔·盖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你们是怎么培养出这些优秀人才的?”
他回答:“我们没有培养,人是由过去的环境造就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把合适的人从人群中筛选出来,而不是把不合适的人教育好。”
别试图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否则只会破坏自己的磁场,消耗自身的能量。
3
不纠缠,不强求
《庄子·大宗师》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世间情谊,最好的状态,是顺其自然,而非强行纠缠。
《论语》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世界就像一个大花园,各种花朵争奇斗艳,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也各不相同。
如果和你志同道合,那就携手并肩一起走;要是道不同,那就平静地分开。
与其费力改变他人,不如精心筛选同路人。
这就像挑选老茶,不必苛求每片叶子完美,但求茶性相投,方能在岁月中愈陈愈香。
人生是一场属于自己的旅程,我们不能总是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要学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筛选掉道不同的人。
陈忠实先生说得透彻:“人生如修剪枝桠,留该留的,舍该舍的。”
就像整理衣柜要遵循“出三进一”原则,人际关系也需要定期新陈代谢。
那些消耗你的人,就像过期的食物,留着只会滋生细菌。
◎本文来源:“芷宁的小世界”“国学生活”,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