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白求恩历尽万难终于来到我晋察冀边区,他一见到聂荣臻便激动地说:
“司令员同志,我的战斗岗位在哪里?”
第二天,在60里外的五台县松岩口村后方医院,白求恩开始了他的第一台手术。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人,医学博士,人道主义践行者。他在我国抗战时期,月手术量高达157台,最终以身殉职,年仅49岁。
在晋察冀边区的一年时间里,白求恩除了救人,还创办了卫生学校,解决了我军前线医务人员紧缺的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白求恩就是这么做的。
1939年的秋天,在河北唐县牛眼沟正式建立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致了誓词:
“勿忘国耻,抗战到底”。
那天,正好是9月18日,那是白求恩刻意选择的日子。
学校成立没多久,白求恩便殉职了,于是卫生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学校”。

1940年夏秋,日军加大了对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推行他们所谓的“囚笼政策”。
为了让敌人的阴谋不能得逞,我军发起了“百团大战”。五个多月的战斗,终于让日军尝到了苦头,毙伤他25000余人,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如此震撼的战役,当然功勋卓著。在杨成武率领的黄土岭一战中,就击毙了日军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1941年4月,日本天皇冈村宁次到中国华北任司令,正式接替了阿部规秀。
冈村宁次是个更加难缠的主,他来到中国后并没有直接实施侵略,而是在北京郊外住了一个月,专门分析阿部规秀失误的原因,最终推出了向我军敌后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的军事行动。
为了让行动事半功倍,冈村宁次竟抽调了六成兵力。

面对众多的敌人,在装备和训练有着巨大悬殊的情况下,我军制定了反合围战略,即分散跳出敌人合围圈,保存有生力量,再在圈外打击敌人。
9月,冈村宁次的大部队分三路由三个方向朝我晋察冀根据地浩浩荡荡而来。
为什么是三个方向?因为剩下的那个方向是花塔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深,山下还有一条波涛滚滚的唐河。对冈村宁次而言,他就是要把我军逼到那个方向,然后全部歼灭。
形势空前严峻,我军作好了部署,以军分区划开,大家分散突围。第一军分区司令杨成武率领700多人,向狼牙山以北而去......
以往的花塔山就是我军的福地,当初阿部规秀一扫荡,我军就撤到花塔山,日军是没有办法的,他们也从来不敢踏入半步,因为不了解地形,怕遭埋伏。
可是这一次,冈村宁次却将花塔山作为了最终的合围点。他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合围之前做足了功课。他不惜重金从当地收买人,让这些人去把花塔山内部摸了个清楚。

天还未亮,杨成武带着他的700多人已经从花塔山的北面爬上了顶。战士们又累又饿,睡倒一片,炊事班赶紧架锅,准备给大家补充能量。
以往上了花塔山,杨成武也会和战士们一样,先美美地睡一觉,然后再填饱肚子,制定下一步计划。而这一次,同样劳累的他却睡不着,他下意识地拿起望远镜往山下望去。
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天还没有完全亮。
听着战士们的呼吸声,杨成武终于等到了天亮,他又拿起望远镜朝山下望去,不由得心惊肉跳:“这半山腰上全是日军的帐篷,辛辛苦苦跑了一夜,却跳进了敌人的另一个合围圈。”
一路走来,杨成武收留了许多逃难的老百姓,看着身后已是两三千人的队伍,能打仗的就自己那700多人,他的内心生出了些许忧虑。

“报告!”一个战士打断了他的思绪。
“什么事?”
“侦察兵来报,敌人正在向山顶推进。”
这怎么办?杨成武来回踱起步来,他要让自己的脑子在最短的时间里想出办法。
突然,一个当地百姓跑来告诉他,可以走梯子沟。
“梯子沟?”
在地图上杨成武经常看到这个名字,但是据了解那个地方是因地势得名,陡峭如天梯,绵延十多里,极其险要,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走。
这时,从花塔山的另一个方向传来了声响,杨成武立马下令警戒。待声响越来越近,他看到了一群女孩子,带头的是白校领导俞中良。杨成武立即解除了警戒,叫住了他。
了解情况才知道,白求恩学校所在地葛公村也被日军占领了。为了师生们能顺利突围,俞中良和丁队长将师生们分成了两队,分头走,杨成武就刚好遇到了向花塔突围的俞中良带的二队,有100多人。

他们从哪个方向来,就说明那个方向已经被敌人控制了。杨成武毅然决定,就走梯子沟突围。
出发前,杨成武再次用望远镜看了看动静,他竟然发现日军的合围队伍向我军后方医院的方向推进,那就说明他们并没有侦察到梯子沟。杨成武很高兴,这说明至少梯子沟是安全的。
后方医院!杨成武突然怔住。
医院里还住着许多伤员和医护人员,日军这一去,那些受伤的战士和医护们不得成了肉靶子。他决不能看着不管,但是自己手上只有700多人,还要保护2000多的老百姓,根本抽不出人去营救。
为此,他临时开了个紧急会议,白校俞中良说:“到医院转移伤员的事就交给我们吧,师生们懂医,再合适不过了。”
最终,转移伤员的事就拜托给了白校师生。
随即,杨成武作了一番部署。

他派出三个连掩护白校师生回到后方医院转移伤员,并命令带队的参谋长黄寿发必须掩护所有伤员和医护走完,否则即便三个连打光也不能撤。
身披“飞夺泸定桥”“强袭腊子口”的光辉,杨成武带出来的兵是有两把刷子的。他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顺利回到了花塔山。
于是,杨志武一声令下,转移狼牙山。
他为何不走梯子沟了呢?
因为整个花塔山都有日军的合围,怎会独独漏了个梯子沟?杨成武要用他的智慧与勇敢为2000多群众闯出一条生路。
队伍开始行进,白校俞中良却委婉地拒绝了跟随。
他指着地上疲惫不堪地师生们说:“都是女娃娃,这来回跑了两趟花塔山,实在是走不动了,最小的才十五六岁。这里没有敌人,就暂且让她们休息片刻吧。”

杨成武随着俞中良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女娃们都睡着了,手里还抱着书包、医学讲义,脸上、脚上全是划痕,有些还湛着血......
大男人吃这些苦就算了,还都是些孩子。尽管心疼,杨成武还是极力劝道:“留下来太危险了,最好还是跟我们走。”
俞中良也是太心疼学生们,他向杨成武承诺稍作休息便向大坪地转移。
最终,杨成武没能说服他,只带了群众上路。
由于所属上级不同,杨成武命令不了俞中良,临走时,他只能千叮咛万嘱咐:“你们缓过来一定得走呀,这里不安全。”

又一个清晨来到,杨成武已经带着他的队伍抵达了狼牙山。他的撤退方案是对的,狼牙山没有发现敌人,安排好警戒,他下令战士们休息。
可他依然睡不着,他心里想着白校的师生,他让情报员设法联系上大坪地那边的同志,完了,才疲惫睡去。
下午时分,情报员慌忙来报,告诉杨成武白校出事了。
当时,俞中良已经带着师生们转移到大坪地,打听到白校那边日军已经撤了,便又开始返回学校。没想到被人发现,告了密,没有合围到我军的上千日军便将矛头指向了白校师生,一路追过去,包围了学校。
他们二话不说,便开始扫射,师生们被惊得四处躲藏。为数极少的男学生为了保护女学生,徒手与日军搏斗,他们胸膛被刺穿。勇敢的女学生也开始反击,手无寸铁,只能用牙咬、脚踢,丧生于日军的屠刀下,最终只跑出来40多人。
100多条鲜活的生命呀,她们的血将旁边白银湖的水都染红了。

杨成武听得泪流,自打仗以来,他就没掉过一滴泪,只见他紧握拳头砸向身旁的树干,痛心疾首地说:“她们全是大家闺秀啊!”
是啊,她们都是大家闺秀。因为大多来自优渥的家庭,从小学习文化知识,当日军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国土,她们便放弃了舒适,投身到医务战线上,为国效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梯子沟惨案。
在这场“铁壁合围”大扫荡中,杨成武将军超常发挥,救下了数千群众,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将军致敬。
落后就要挨打!
希望我们后世之人警钟长鸣,不忘烈士之丧,继先辈之志,护我中华!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