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盆虎皮兰我养了整整10年,搬过两次家,换过三次盆土,从一棵小苗养成了一大簇。家里人都说它皮实,绿油油的、直挺挺的,看着就精神,是个“养不死”的绿植典范。

但就是这样一盆被夸了很多年的虎皮兰,我还是把它清理出去了。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看腻了,而是——真的没法继续了。
有些问题,不养到一定年头,是体会不到的。

虎皮兰刚养的时候确实挺好,几根笔直的叶子插在盆里,清爽利落,放在哪儿都提气。但时间一久,它开始不断地“生孩子”,一根接一根地冒小芽,从盆边、从缝隙,甚至从底部拱出来。

你想它安分,它偏要占地为王。刚开始我还兴奋,觉得这长势挺喜人,生命力旺盛嘛。可后来就发现,它根本不考虑“空间美感”。叶子歪歪斜斜,哪儿有缝就往哪儿长,整个花盆乱七八糟,像炸了窝。
修剪吧,舍不得;不剪吧,越来越挤。一盆植物,活得比我还“自由”,我这个主人的审美基本被它无视了。

虎皮兰还有个让人头疼的地方是,根系总是“暗搓搓地”出问题。表面看着好好的,叶子也绿着,但一旦你哪天想翻盆看看土壤,往往就能看到底下乱成一团。
最开始我没太在意,直到一次搬家的时候,盆底一摔,整团根系像一坨“烂面筋”一样掉了出来,一股闷烂的味道直冲鼻子,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它已经不是我以为的那盆健康虎皮兰了。

问题在于,它真的很能忍。哪怕根系已经开始腐烂,它叶子还是硬邦邦地立着,你一点都察觉不到。等到叶子一软,基本就是“救不回来了”。
后来我换了疏松透气的土、加了陶粒,还定期控水通风,但它总是莫名其妙地在根部积湿。尤其梅雨季节,一不注意就开始“地下发霉”,治标不治本,反复发作。

关键是它长得也不小了,占了阳台一个大角落,换一次盆费半天劲,土掉得哪都是。重点是,它还没有其他绿植那种“养着能赏心悦目”的功能性。不出花,不变色,就一直那样墨绿黄边地杵着,风格永远是上个世纪的“办公室风”。

你要说它能吸甲醛?这点净化能力,真不如开个窗。要说好看?我旁边那盆春羽一天一个样,随便剪个叶子都能插出仪式感来。

到最后,虎皮兰成了一盆谁也不想碰的“鸡肋”。扔了吧,舍不得;留着吧,占地方、没互动、没变化,纯粹心烦。
下定决心的那天,我清早起床,没多想就把虎皮兰整盆连根带土抬出去了。没有什么“仪式感”,也没有特别伤感,倒是清理完那一块地方,看着地面一下宽敞了,呼吸都顺畅了。
后来我在那块地方放了两盆新植物,一盆是会开小花的玉簪,一盆是颜色跳脱的彩叶草。每天看看它们长出新芽、冒出新叶,哪怕有点“作”,也觉得有趣得多。

养虎皮兰的那10年,我其实也挺感激它,它陪着我经历了很多阶段。但植物和人一样,有些感情是该放手的时候就得放手。不是它不好,只是我们不合适了。
有时候,不是你心狠,是你终于明白了:你想养的不是一盆不死的草,而是一份会让你有回应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