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乃我军大将,抗战中立功卓著,对全面解放贡献巨大。他曾活捉国民党军旅长侯鹏飞,历经无数战场名场面,怎会对一俘虏感到惊慌失色?
此人曾对他有知遇之恩,乃其恩师刘嘉树,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在学业、生活及精神上均给予他巨大帮助,后两度被我军捕获,余生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度过。
两人深厚感情的渊源,需追溯至萧克初时决定以枪杆子报国之志。这一决定,成为了他们深厚情谊的起点。
萧克生于革命氛围浓厚的湖南,出身清贫的书香世家,幼时入三伯父私塾研读《四书》、《五经》,后转入新式学堂,接受新思想启蒙。
他的家乡昔日乃“禾仓”,盛产粮食,但自然灾害与战火连绵,致使这片沃土如今荒芜一片,再无丰收之景。
他自幼目睹农民辛勤耕作养家,常见路旁因饥饿倒毙的老人孩童,所见皆是百姓困苦,大环境之下,民不聊生。
他自幼受三伯父熏陶,视其为最明理博学之人,极为敬仰。三伯父让他胸怀报国之志,新思想进一步坚定了他解救百姓于水火的理想与信念。
一日,萧克与家人于田间劳作时,地主萧仁秋率众汹汹而至,未言一语,径直将三伯父擒走。
萧仁秋家昨被打劫,他见土匪中似有私塾旧生,便擅自抓人。一家人愤慨其蛮横,后经多方打听才得知真相。
他坚信萧克的三伯父在私塾传授不良思想,遂决定用钱解救三伯父以息事宁人,却未料到此举反而助长了萧仁秋的嚣张气焰。
萧仁秋怨恨未消,借萧家拒交粮之名,将萧家大哥囚禁。萧家多方营救无果,最终只得面对萧家大哥冰冷的遗体。
经历此事后,萧克意识到唯有自身强大,方能护卫家人与祖国。因此,他决定舍弃文墨,拿起枪械,转而从武。
1925年,他闻黄埔军校之名,欲赴广州应试,未果。未放弃,转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竟在此偶遇贵人。
刘嘉树时任队长兼教练时,萧克等人学习文化课与军事技能。萧克因熟读经书,文化课轻松,但军事技能因家无习武之人,自幼未学,故感困难。
刘嘉树亲自为萧克辅导,利用闲暇时间加练。萧克勤奋刻苦,学会新方法后,急于全面掌握,常自我加练至深夜。
萧克整理文件时多看了桌上兵书几眼,刘嘉树察觉后,将兵书赠予他细读。自此,刘嘉树常给萧克带来战争策略与军事理论书籍。
刘嘉树了解萧克家境贫寒,常欲给予金钱帮助,但萧克从未接受。他坚持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学业,拒绝接受他人资助。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政府,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导致国共首次合作破裂。
革命志士面临抉择,萧克投身共产党,刘嘉树则留蒋介石麾下。萧克见昔日恩师成敌对,虽感慨但仍尊重各自选择。
两人自此分道扬镳,各自站在对立面,加入不同政党,在迥异的道路上均致力于为革命贡献力量。
南昌起义时,刘嘉树任南昌宪兵营营长,因指挥失误被起义军俘。鉴于多为黄埔校友,旧情犹存,起义军未伤他,反赠路费遣返。
他归后仍与我军为敌,再次交战被俘。依据红军优待战俘条例,尽管其军队几近覆灭,我军仍宽大释放了他。
他数次被俘,老蒋仍委以重任,因缺乏将才。任其为第17兵团总司令,但国民党军已大败,他率军溃退至中越边界,终在广西被我军俘获。
他被关入我军关押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监狱,萧克途经时索要在押名单,见一熟人名字,心中一震,惊讶昔日战友竟成我军俘虏。
他入狱后瞥见刘嘉树被绳绑无法动弹,考虑到现状不宜相见且恐伤其自尊,便对警卫说:“既为我军俘虏,松绑吧。”离前,他将唯一的大洋托狱警转交刘嘉树。
刘嘉树后被转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未去探望,认为志向不合,昔日抉择已决定人生无交集。最终,刘嘉树病逝狱中,未能重获自由。
萧克是开国上将,享年102岁。他25岁时任军长,是红军时期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这一事迹被党史博采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