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爱读书的人,对科举考试心里头那个盼啊,简直没法说,一辈子都在奔着这个目标使劲儿。为啥呢?说白了,只要能在科举里头考出个名堂,那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自然就跟着来了。
拿清朝来说,考上了第一级的秀才,就能享受免税免劳役的待遇,见了当官的也不用下跪行礼。要是考上了第二级的举人,不光有秀才的那些好处,还能通过吏部选拔去当官,算是有了做官的敲门砖。那更上一层的进士,跟秀才、举人比起来,又能多享受到啥好处呢?
【其一、进士百分之百可以做官】
清朝差不多有三百年时间,这期间总共考了2万多进士,说它少吧,也不算太少,但要说多,其实也真不算多。要是把这些进士平均分到全国各个地方,包括省、府、州、县,那每个地方的进士数量就很少了。特别是在那些教育水平落后的省份,有的县在整个清朝期间,愣是一个进士都没出过。
进士因为数量少,所以在选官上有很大优势。到了清朝初期,不论是二甲还是三甲的进士,一开始给的官职都挺高。就像顺治朝前两科的进士,一上来就能当正四品的知府。
康熙朝中后段开始,尽管考中进士后要等待挺长时间才能当官,大概得有个八年左右的空档期,但只要是进士,等过了这段日子,就能正式上任了。要是新进士想去地方上当教书先生,比如当教授、教谕或者训导这些职位,那就不用等,直接就能上任。
前面咱聊到,一旦考中举人,那就像是手里攥了个做官的门票,但能不能真当上官,还得看后面咋样。因为在清朝,举人想当官,路子不多。刚开始那会儿,举人当官还算容易。可到了康熙以后,要求就严了,得连续三次会试都没考上,才有资格被挑去当官。
乾隆时期有个大挑制度,六年才搞一回,只有连续三次会试都没考上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这个大挑呢,虽然选的人多,录取的比例也高,但它不看你的文章写得咋样,也不管你学问有多深,就看你的长相和气质。这样一来,那些有真才实学但长得不怎么样的举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法戴上官帽。
【其二、几乎所有的职务都有任职资格】
清朝时候,京城跟地方的文官系统里,对好些官职都有挺严的要求。像礼部、吏部的尚书、侍郎这些大官,还有一些司的郎中、员外郎,都得是考中进士的人才能当。乡会试的考官、各省的学政,最低标准也得是进士出身,诸如此类。
很明显,一旦考上了进士,这就像有了一张高端通行证,在当官的道路上能选的路就多了不少,这方面可比举人占了大便宜。
但其实进士并不是科举考试里的头名,它上面还有翰林这个更高的等级。比起翰林来,进士就差了点儿,有些职位是只给翰林留的。就像翰林院的那些官、詹事府的官员,还有内阁大学士这些,都是专门给翰林准备的。
明清时候有个说法,就是“不是进士就进不了翰林院,不是翰林又进不了内阁”。御史大概翻了翻资料,发现清朝的汉族大学士里,真正靠进士身份一路走上去的其实没几个,大多数都是翰林出身。说到举人里头能做到宰相的,估计也就左宗棠这么一位。
【其三、升迁速度较快】
京城当官的普遍文化程度比地方上的要高,所以用京城的官来比较没啥大意思。御史就拿各省的县令来举个例子讲这事儿。
各省的县令们来历五花八门,有的是考中进士、举人,或者通过贡生、监生这些正规途径走上仕途的,还有的则是花钱买的官。吏部有规定,选上的县令不能直接就去上任,得先经过总督、巡抚一段时间的考察。
说白了,考察主要就是看文凭。中了进士的人,很快就能安排上岗位,但举人、贡士、监生这些人啊,就得在边上晾着,一等就是好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法正式当上官。这在清朝那会儿,太常见了,官场上学历歧视,那可是家常便饭。
就算是进士和举人一同得到了实际的官职,他们在升官的速度上还是差别挺大的。总的来说,进士升得更快,也更受上司的赏识。在整个清朝,那些省级的高官里(说的是汉人官员),大多数都是进士出身。
【其三、在籍政治地位高】
在册的进士里头,有两拨人。一拨呢,是已经不当官但之前做过的进士,我们叫退休官僚。另一拨,是那些年轻进士,他们压根儿就不想当官,一门心思扑在学问上。说到那些退休的进士,他们在地方上那影响力可大了去了。新上任的州县官啊,头一件事儿就是得赶紧去拜见他们,还得好好巴结巴结。这么说吧,要是没得到他们的支持,那州县官想干出点成绩来,门儿都没有,说不定哪天头上的乌纱帽就丢了。
说到赚钱和福利,进士可比秀才、举人强多了。秀才、举人也就自己能免个税、不服劳役,但进士呢,只要他在职或户籍还在,全家人都能跟着免税。这样一来,好多当地老百姓都巴望着能把自家的地放到进士名下,就是为了能躲过那些赋税。
苦读十年书考上个进士真挺难的,大家考进士主要就是想着能当上官。但也有那么一小部分进士,他们特别烦官场的那些勾心斗角和人情淡薄,所以官没当多久就辞职回家去了。
那些自己选择回老家隐居的进士,回到家乡后大多专心搞学术研究,对地方上的行政事务基本不关心。不过,也有一部分进士会被当地的官府看重,邀请他们去当高级别的教书先生,具体来说,就是到各省很有名气的书院里当院长或者老师。
省级的书院挑山长和教书的人可严格了,得要是考中进士的才行。虽说书院不算正式的官府机构,但山长拿的工钱,可比知县、知州要多得多。这对那些不想当官,只想专心做学问的进士来说,真是个挺不错的工作机会。
书生、举人也能进那些州里、县里的书院读书,不过待遇可就差多了。他们的薪水不高,跟那些进士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然,进士的好处可不止前面提到的那些,因为篇幅有限,我就不多赘述了。要是大家还想了解更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直接私信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