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北京正是秋天最美的时候,但毛主席却永远地走了。许多亲朋好友都赶到了人民大会堂,想要和毛主席做最后一次告别。
葬礼氛围庄重,到场的人都是大人物,周围安保工作做得非常严密。所有来参加葬礼的人,都得把枪和其他武器交给安保人员保管。
这就是条平平常常的规定,但奇怪的是,有个七十岁的老爷子,就是死活不肯摘下他腰上的枪。
警卫一遍遍跟老人说明情况,承诺葬礼一结束,枪支就会原封不动地归还,但老人就是不听。没办法,警卫只能挡在门外,不让老人进葬礼现场。
这位老人家尽管上了年纪,但身子骨还挺结实,特别是他那双眼睛,锐利得像高空盘旋的老鹰,好像总能立刻察觉到周围有啥不对劲的地方。
他没理会警卫的阻止,直接冲进了会场。警卫一时间不知所措,就在这时,一位部级领导出现了,他向警卫摆了摆手,然后亲自走上前去,请那位老人进了葬礼场地。
警卫们心里直犯嘀咕,这哥们儿到底是何方神圣?咋就能享受这待遇呢?
这些警卫其实也没错,他们毕竟还年轻,不认识这位老人是我党的重要老前辈。他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亲身参与过,还立下过不少赫赫战功呢。
之后,他变成了毛主席的随身保镖,是唯一能带着枪直接见毛主席的人。就连毛主席自己都讲,没人能让他放下枪,就更别提那些年轻小伙子了。
这个人就是上将许世友,没错。
【许世友离开家乡】
许世友在湖北麻城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从小就对武术特别着迷。为了学武术,他到处找厉害的师傅请教。
后来我去了嵩山的少林寺,整天在寺里练习各种兵器,像刀啊枪啊棍啊棒啊,慢慢地就练就了一身非常厉害的武功。
乱世之中,总会出现那么一些了不起的人物,但这些了不起的人,起初也并非就不同凡响。许世友也是这样,他一开始练武只是因为喜欢,心里琢磨着以后或许能靠这一身本事,找个谋生的饭碗。
对于许世友来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这种宏伟的梦想,压根儿就没在他的脑袋里转过。
但那个时代社会风气太差,年轻的许世友一直在少林寺待着,还没真正体验过社会的阴暗和腐烂。
一次回家路上,他碰巧撞见地主家那个横行霸道的少爷,大白天的就在欺负一个穷苦人家的姑娘。但凡是个有点良心的人,碰到这事儿肯定得出手管管。
他猛地大喊一声,抡起像石头一样硬的拳头,照着恶霸少爷就打了过去。恶霸少爷平时娇生惯养,哪里遭过这种罪,挨了几下重拳,就一动不动了。
地主家一听说这事儿,立马花钱打点官府,打算把许世友给抓起来,好好收拾他一顿,让他尝尝苦头。
许世友明白自己闯了大祸,为了不让家里人受牵连,他明白自己不能回老家了。于是,他瞅准机会,偷偷溜了出来,跑到别的地方,从此过上了漂泊的日子。
在漂泊的日子里,他不用真名,就靠着一身力气四处找活干来挣钱。后来,为了能吃上顿饱饭,他决定去当兵。就在部队里,他碰到了党组织,于是在1927年,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那时候,中国革命碰到了天大的困难,蒋介石和汪精卫到处抓我们共产党的人,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好汉,都惨死在了他们的枪口下。
中国的革命面临着重重困难,反动派的压制犹如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将革命的幼苗扼杀于无形。
时代造就伟人,毛主席勇敢地站了出来,讲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政权得靠枪杆子来争取。他带头在江西那边搞起了秋收起义。同时,许世友也接到了上面的命令,回到老家,发起了黄麻起义。
革命的地方势力像春天的嫩笋一样冒了出来,那时候的许世友和毛主席,关系还没那么铁。
但是,他们很快就会像亲兄弟一样并肩作战。在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毛主席得知有个叫许世友的将领,特别勇猛,敢和国民党军队硬碰硬,拿着大刀就往上冲,而且每次都能赢,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灰溜溜逃跑。
在一次高层军事领导的聚会上,毛主席半开玩笑地对许世友说:“咱们共产党人的大旗上写着呢:全球的劳动者要团结一心!你得把眼光放长远些,看看全世界!做世界的朋友,这名字不是更响亮吗?”
事情是这样的,许世友的“世”原本其实是“士子”的那个“士”。就因为有这么一句话,后来才把“士”改成了“世”。
后来,红军好不容易到了延安,但麻烦事儿接着就来了。张国焘仗着自己人多力量大,想和中央对着干,而许世友呢,他正好就在张国焘管的第四方面军里工作。
张国焘不听从中央的好策略,非要硬上,直接跟马家兄弟的军阀干架。打仗赢不赢,不光是人多不多的问题,得看时候对不对,地方好不好,还有大家心齐不齐,这三个条件都得满足才行。
张国焘的所作所为,最终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党内人士纷纷发声,各种言论和行动都显得尤为活跃和激烈。
许世友绝非是个没战略眼光的猛将,他老早就料到张国焘会栽跟头。所以嘛,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外面那些批评的话还挺在理的。
不幸的是,随着批评声浪的不断高涨,许多凭空捏造的指责纷纷冒了出来,张国焘突然间成了大家攻击的对象,好像他以前的贡献都被完全忽略掉了。
许世友这人一向公正,他直接站出来,对那些不对的言论说了不,并且也认可了张国焘在革命里做出的成绩。
一个人直言不讳,却往往敌不过一群人的随声附和。就因为那么几句话,他遭到了处罚。得知处罚后,他心里直犯嘀咕,自己究竟错在哪儿了?难道说实话也不行?
带着一起经历过风雨的兄弟们,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四川,打算在那里重新开始,一点一滴打拼自己的事业。
多年后,许世友聊起那段经历,心里明白当时的自己实在太过冲动。那一刻,他本该做的,就是无条件信任组织和党,而不是像个小孩子,由着性子胡来。
由于他的一时冲动,上头决定让他去坐牢一年。就因为这事儿,毛主席跟他有了很深的交情。
毛主席对这位正直勇敢、忠心耿耿的将领非常赏识。早在土地革命那会儿,他就已经听说过这位将领的英雄事迹了。上了战场,他就像猛虎下山一样勇猛,走到哪儿,敌人都吓得要命。
长征路上,由于领导指挥得好,大家齐心协力,他带着的队伍伤亡情况不算严重。
毛主席心里明白,他选择回四川,并不是出于什么背叛的念头。他就是因为闹了点误会,一时冲动才做了那个决定。
好多历史上的猛将都栽在了这个坎儿上,为了党的前途,也为了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得想办法帮许世友改掉这个毛病,让他不光能打仗,还得有文化,成为个全面发展的战将。
【许世友与毛主席的友谊】
那时候,许世友被关在监禁室里,心里头憋着一股气。他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不过是想去四川打个游击战,就这么点儿小事儿,咋就弄得这么棘手,这么麻烦呢。
这儿全都是自家的兄弟姐妹,咱们之间难道不该互相理解,互相搭把手吗?
见到毛主席时,他没站起来打招呼表示敬意,反倒是硬气地扭头看向旁边,眼睛盯着窗外那片淡淡的蓝天。
毛主席才智过人,肚量也大,根本没往心里去。他径直走到许世友旁边,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许世友的尊敬。等许世友转过头,他立刻代表中央,宣布了释放许世友的决定。
许世友一听这话,脸上立马乐开了花,他蹦蹦跳跳地凑近毛主席,开口就说:“我心里有底,党肯定不会错怪我!”
毛主席当场就说,为了党的纪律,他得承担应有的后果。许世友心里清楚,规矩有多重要,这和带兵打仗是一个理儿,虽然知道会让手下人心里不舒服,但为了管好整个队伍,又不得不采取处罚的手段。
所以,他二话不说,认了罚,被踢出党籍八个月。
到了老年,他在回忆录里这样记述:八个月的日子,不能算太久,但也不算短。那时候,我一直拿党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盼着有一天能重回党的大家庭。
1937年7月7号那天,日本鬼子发起了大规模攻打咱们中国的战争。作为大丈夫,没法上战场保卫国家,眼睁睁看着他们这些东洋强盗在咱们的地盘上胡作非为,烧房子、抢东西、杀人放火,这哪能忍得下去啊!
许世友主动找毛主席请战,说他想带一支精兵强将,直接和日军对上干一架,好让大伙儿瞧瞧咱们中国男儿的厉害。
毛主席让他当上了129师386旅的副头头。那时候,咱们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日本鬼子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到了战场上,咱们主要是靠打埋伏战来对付他们。
平型关那场大战,真的是个以静制动的经典例子,最后让日军完全没有防备,吃了个大亏。
许世友偏不走寻常路,每当碰到难打的仗,他有个老习惯,那就是组建突击小队,自己拿着大刀冲在最前头,亲自上阵,和敌人面对面拼刺刀。
许世友根本不把日军的那些得意武器和武士道精神放在眼里。他的打算很直接,就是要一下子把敌人的信心给打垮。
刚开始,他搞不明白这究竟是啥打仗的方法,毛主席就给他解释,说白了就是第一次冲锋士气最旺,第二次就弱了点,到了第三次就没啥劲儿了。
一旦敌人的士气低落,不管他们的武器装备有多先进,战斗中肯定会被打败。
靠着一股子狠劲儿,他在胶东那块儿地界闯出了点名堂,人称“大刀拼命队长”。
日军高层当然不甘心,战场打扫时,有个日军高官拔出军刀,要求和许世友单独来一场拼刺刀对决。
许世友的手下对他说,没必要跟那个打了败仗的将领一对一较量,不管赢了还是输了,其实都没啥实质性的好处。
许世友摆了摆手,不让手下再劝。他得让日本鬼子知道,论起中国功夫,他们还差得远呢。他从容不迫地从腰间拔出刀,缓缓走到日军头头面前,让对方先动手。
那个人双手握着刀猛冲过来,他一下子就看穿了对方动作里的漏洞。只见他灵活地扭了一下自己手里的刀,没几下,敌人就直接摔在地上了。
大家压根没看清他出刀的动作是咋样的。
毛主席得知这事儿,又一次大大表扬说:“许世友真是个打仗的好手,把胶东那边打得红红火火,真厉害,真厉害。”
【许世友与毛主席最后的谈话】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接下了守护毛主席的重要任务。由于打仗时养成的毛病,他的枪总是随身带着,从不离手。
毛主席没有硬要他改掉这个习惯,所以他就成了唯一一个能和毛主席在同一屋里还拿着枪的人。1965年的时候,因为工作上有些事情,毛主席就去了杭州看看情况。
下班后,毛主席轻松地问起:“假如有人想对我动手,你会咋应对?”
毛主席一辈子碰到了好多大风大浪,无数次在鬼门关前转悠。
土地革命那会儿,我得了一场严重的痢疾,差点就没命了。长征路上,更是无数次在生死边缘徘徊。
在打仗那会儿,他本来能找个安全地儿躲起来,但考虑到整个战局的安排,他毅然决然留在了延安。每天,他都得应对地面上和空中敌人的不停追赶和拦截。
所以,咱们绝对不能单凭这句话就瞎猜,说他是个怕死的人。
许世友跟了毛主席好多年,以前有时候,他还敢跟毛主席当面起争执拍桌子呢。但这次一听这个问题,他直接就傻眼了,愣在原地,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
毛主席还是笑眯眯地看着他,盼着他给出答复。
他和毛主席是多年的老朋友,心里头明白,中国少了许世友没啥大不了的,但不能没有毛主席。
他就像是漂在深海大洋里的大船上的一个船员,而自己只是个小水手。相比之下,毛主席就是那艘大船的领航者,掌控着前行的方向。
水手碰上事儿,大船照样能稳稳开。但要是开船的人犯了错,大船可就危险了,说不定得沉。想到这点,他立马答道:“主席,我一定冲在最前头,保您周全。”
毛主席沉默不语,他们从土地革命那会儿就并肩作战,这一路走来,他亲眼看着这个年轻人一点点成熟起来。
想让他学点文化知识,我就装作不经意地问他,你看过《红楼梦》没?
许世友爽快地答应了一声,说他看过一些。毛主席随即接上话,直言不讳地说,要是谁《红楼梦》没读过五遍,那跟人家聊这本书可就没底气。
这话一下子勾起了许世友的好奇,他平时最爱读的就是《三国演义》,心里最佩服的英雄非关羽莫属。关羽带着七个人,一路闯过五道关卡,杀了六员大将,还水淹了七军,威名远扬整个中华大地,真可称得上是顶尖的武将。
说到《红楼梦》这本书,他只是随手翻了几页。但听了主席的话后,他决定好好读一读。慢慢地,他越读越深入,最后竟然能和毛主席聊起《红楼梦》来了。
许世友心里特别感激毛主席,每当走到人生的重要关头,毛主席总能及时出现,给他指点迷津,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议。
要是真能帮上毛主席的忙,他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
没想到那次聊天竟然是他们俩最后一次见面,乱世随之到来,他也没能躲过这一劫。
他本来可以考虑去找毛主席,让主席给他说明白这事儿,但一想到主席身体不太好,而且他心里也笃信组织迟早会给他一个公道,所以他就决定先等等看。
不幸的是,他出来的时候,一眼就瞅见了主席已经离世。他带着枪来,不光是因为平时的习惯,主要还是想着能守护好主席的遗体。
他实在看不下去,担心主席走后,尸体会被那些小人给糟蹋了。
这就是上将许世友,他的一生简直就像个传奇故事。他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成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人物。许世友将军,他的人生充满了不凡和奇迹,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决心,书写了一段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英雄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