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进逼金积堡,大阿訇马化龙乞降,左宗棠为什么断定他是诈降?

娇洋看过去 2025-04-05 19:50:42

晚清老照片

同治八年(1869)二月,左宗棠将受抚的董福祥部打散重编后,率亲兵营移驻乾州。刘松山、高连升部因积欠军饷严重而导致军心不稳 ,在军中哥老会策动下, 先后发生哗变,高连升被索饷兵勇刺死。叛军结伙攻占绥德。 老湘军军法严厉,对哗变之军从不手软,这次也不例外。左宗棠命刘松山追剿哗变军。刘松山率部攻拔绥德 ,捕斩“首逆”百余人,在对叛军进行血腥镇压和整编后,刘松山自请处分,左帅将他革职留任。

处置完军队哗变之事后,左宗棠立即令各军兵分三路,大举西进。在此之前,回军侦知楚军逼近,预感到恶战将至,旋将聚集在董志塬的主力大军分成几部,先后东撤至延长、甘泉、韩城等地;后又分兵南下,装出一副要攻打秦州、凤县的架势,以牵制楚军,阻抗其西进,但均被楚军击败退回。

见楚军大举袭来,势难阻挡,白彦虎等回酋商议决定分出一半兵力,保护随军家眷和辎重先撤往金积堡,另一半兵力仍屯踞董志塬据点,全力阻抗楚军。这样轻易放弃经营已久的大本营,将精锐主力撤走的不智之举,不仅使董志塬根据地迅速失守,且眷属辎重在撤往金积堡的途中因遭清军袭击而损失惨重,可谓得不偿失。

初战告捷后,左宗棠一面命各军肃清残回,巩固已经克复的地区, 追剿逃散至延安、宜川、保安等地的陕回残部;一面下令在已经平定地区开荒屯垦,发给农具种子,以安置受抚的回众和灾民。

白山派教主马化龙

1869年5月,左宗棠将老营从乾州移往泾州,部署各军再次大举进攻,命刘松山率军西进,直趋定边、花马池,最终围攻金积堡回巢;其他各军则分别攻扑固原、环县、秦州等回军据点。

就在左宗棠准备大展拳脚、毕其功于一役时,清军内部的剿抚之争又开始喧嚣尘上,这也让他大伤脑筋。同治六年(1867)穆图善接杨岳斌(即杨载福)陕甘总督之任,而宁夏金积堡回民首领、大阿訇马化龙利用兰州总督府缺兵、缺饷的窘境,一面命人给穆图善送去大量钱米,乞求招抚,穆图善意外得到大量粮饷,很是高兴,遂允诺马化龙,并屡次奏请清廷褒奖马大阿訇,清廷赏给马化龙副将、加提督衔的官职 ;马化龙不仅富甲一方,而且颇有权谋,他得到清廷封赏的官位后,一面极力稳固他在宁夏灵州一带的地位、威望,并暗中帮助、支援屡遭挫败的陕西关中回军与楚军对抗。

马化龙偷偷给陕回军运去大量枪械和钱粮,支援败退的陕西回军继续抵抗楚军的进逼,同时他自己也在暗中囤积军火、粮草,积极备战、准备待时机成熟举兵起事,冷不防给左宗棠当头一棒。马化龙还致信左宗棠,代陕西回军向左氏乞降。陕甘总督穆图善也力主招抚,并竭力说服左大帅接受陕回军之弃械投诚。(铁马读史头条号)对此,左宗棠虽然在奏折中说自己对于剿抚两议并无成见,待仔细察看“抚局虚实”后,再做决断。但他内心对穆图善极力主抚并不以为然。他在写给刘松山的一封密信中说:

“以大局言之,则金积堡为陕、甘必讨之贼,此时不早为之所,恐后此噬脐无及”《左文襄公全集·书牍》。

他叮嘱刘松山要吸取过去围攻金积堡失败的经验教训,必须“慎密图之”。可见,智虑深远的左宗棠已经窥出马化龙的乞降只是权宜之计,并且判断出金积堡之役攸关甘肃战事全局,是关键性一战,即所谓——

“西事关钮全在金积(堡)”。

事实上,马化龙是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即哲赫忍耶新教)教主,在新教教众中威望甚高,有广泛的政治、宗教号召力,同时他父子皆极善经营,是陕甘宁青各回民军中财力最雄厚者,兵力也最多。这样,攻破金积堡、镇压马化龙自然就可以收到“此关一开,全局在握” 的奇效。

【插图源自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