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道德经》的理解水平堪忧,不信请看这些顶级教授的注解

问道化鸣 2025-04-09 19:34:31

对于理解《道德经》,我一向主张参阅古人的注解,少看或者不看当代人的注解,哪怕他是名校名教授,高道高僧。这不是妄言,请看事实。

1、陈鼓应,国际老子文化知名专家,台湾大学教授,是当代老子文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20章“朢呵其未央哉”的解释是:

“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点评:按照陈先生的理解,这句话是老子对精神领域开阔的赞叹。

这哪里是赞叹,分明是慨叹!他感叹世俗之见与圣人的差距太大了(大到望不到尽头)!

他感叹的是:顺从与苛责、喜爱与厌恶之间没有差别,俗世却分的清清楚楚。他感叹:众人如何,而我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与众不同。与所谓精神领域的开阔根本不沾边。

2、钱锺书先生解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说:这是老子的权、利观,针对的是侯王。但他援引韩非子的话说:“学者不察当世之实事”,批评老子不切实际。

点评:大概鲜有人怀疑钱锺书和季羡林两位国学大师在学术上的“双峰并峙”地位,但要说对《道德经》的理解,还真的不敢恭维。

钱先生引述的韩非子原话是“今学者皆道书策之颂语,不察当世之实事”,是说如今学者们都称说典籍中歌功颂德的空话,不考察当代实情。这是是对儒生的批评。

并且韩非引用老子话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因为危险和耻辱的缘故而止步。韩非警告说:这是对官僚的警告,不要以为是对百姓说的。

不知道钱先生为什么非要把韩非子对儒生的批评,转移到老子身上。

3、南怀瑾,他解释“希言自然”说:“希言”,亦即平常较少用的名言,便是“无言之言,不说之说”的意思,例如佛典所说的“不可说”之说。

“自然”就是“原来如是”,犹如佛家的“法尔如是”。

点评:老子说的“希言自然”是说大道不干涉万物,因此万物才会自然而然。这是圣人无为而不干涉百姓自由发展(自化)的理论依据。而不是南先生所理解的大道“无言之言,不说之说”,它本来就这样。

4、王德峰,王先生讲到《道德经》36章“将欲翕之,必固张之”时说:你要想毁掉一个人,你就吹捧他:你厉害,你真厉害,还是你厉害,你竖起大拇指不断地吹他、捧他,他很快昏昏然。这就是老子的高明之处。

老子描述的原本是常识性的自然现象:将要收敛的,之前(固)必定(必)张扬过……

点评:王先生是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哲学王子,但以他的哲学素养,却丝毫不顾及老子“绝圣弃智”,“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的警告,相反,却沿袭着理学家的“辟老”路线,把老子理解成权谋智诈主义者。

老子是在告诉当权者,柔弱是生生之象,强梁是败亡之兆。权力不能“以兵强天下”而对百姓施暴,这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的道理。

王先生所谓的“欲擒故纵”的“高明”之术,未能走出韩非子、朱熹的权谋论影响。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5、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编写组

他们对62章“道者万物之注”一章的解读,因为问题太多,先把原文打出来: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注释组选用的是帛书《老子》,其译文如下:

“道”是万物的归宿,善人的宝贝,也是不善之人的护身符。美丽的言辞可以换取别人的信任,漂亮的行为可以出人头地。不好的人,可以用“道”来感化他,怎么能把他抛弃呢?所以天子登位三卿就职时,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仪式,还不如坐着把“道”献上去,古时候为什么这么重视“道”呢?难道不是它有求必应、有罪可免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尊贵。

点评:译文存在问题太多,只作简单分析。

译文中有善人、护身符、好人、不好人、出人头地、感化、奉献大道、赦免罪行之类的“炫目”字眼,之所以说它“炫目”,是因为这些概念全是道教、佛教教义和儒家思想,属于台湾文化学者柏杨所说的“酱缸文化”式解读。

老子之道没有善人、好人之说,只有善为道者和不善为道者之意;坏人能以道化之?孔子去感化盗跖,结果被“反感化”;庄子说大道可以自得,岂可送人?老子还会制造护身符?

“有罪以免”是事前防范,不是事后求神拜佛。“无为”本身包含“为之于未有”,是防患于未然,不是事后求得赦免。

6、易中天:他对“不尚贤”和“绝仁弃义”的解读说:“一定是先有提倡者,后有反对者。孔子提倡仁义,墨子提倡“尚贤”,老子反对仁义,反对“尚贤”,因此老子在孔子和墨子之后。

点评:民国早期的“古史辨”早已尘埃落定,那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质疑,早就成了历史云烟,作为著名历史学家,易先生不能不知。

《晏子春秋》和《史记·管晏列传》都有记载,孔子要在齐国立足,晏子跟齐景公说:儒者都是些虚妄之士,就喜欢做繁文缛节,破财轻生的事,拘泥于古法的粉饰会坏了国家大事,齐国有史以来,未之有焉。

齐国从姜子牙立国那一天起,实施的都不是周礼,司寇营汤要以“仁义”治齐,姜太公就把营汤斩首了。按照易先生的逻辑,姜子牙、丘穆公、管仲、晏子都反对仁义,是否也应在孔子之后?

7、余秋雨:他解释“功成身退”说:“功成身退并不是说有了功绩就彻底消失,天地之道并不赞成这样极端的行为。而是要像水一样,以不争的姿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安顿下来就行了。

点评:功成身退,是指圣人成功而不居功,不把功劳挂在嘴边,而不是找个僻静之处安顿下来。

圣人或者统治者每天都要办成不少事,按照余先生的理解,那就要找个地方去安顿下来,可能吗?不少人都以范蠡、张良作为功成身退的案例,谬也。

范蠡泛舟五湖那是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而采取的全身避害之法;张良是秦朝已灭后,加之身缠病魔而退居的,但后经吕后相劝,照样出山,重服人间烟火。

此二人都不是老子所说的“有功不居”之意。

8、张其成,他解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为学是加法,为道是减法,两者不冲突。他把“学”理解为常规学习。

点评:张其成坚持“易道主干,三教合易”之说,他口中的老子,有一半的“易道”,加三分之一的佛陀,再用儒家思想拼凑成的“老子”。

他认为:老子讲大道,就是易学的“大易”,佛家的“真如”。

岂不知老子所谓减法,要减损的正是前面的“学”,而这个“学”并非生活生产技术知识,而是对应于“道”的“政教之教”,智巧之学。

9、郭继承,什么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说就是人要学习大地的厚德载物精神,大地要学习太阳的无私奉献精神,天要学习道的自然规律,道要顺应自己的天性。“道”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人不要去干涉它(你干涉大道?)。

点评:郭继承是一个“杂家”,讲学《道德经》,喜欢在马哲、西哲、易学、佛学、儒学等领域跳来跳去,结果浮光掠影什么也没讲清楚。非佛即儒的解读,把老子思想肢解得体无完肤。

天、地、道不具备人格上的精神、品质,它们也不会学习,人、地、天、道之间只存在相互适应和顺应关系。

人在大地上生活,犹如水在容器里,不存在学习谁的品质问题。赋予事物神格化的是宗教,挖掘事物优良品德的是儒家。

10、沈善增,他对“谷神不死”的注解不同凡响:

“如同充盈川谷的水一样丰富的生命潜能,永远不会消灭; “神”是不可测度的功用,“谷神”就是像充满了水的川谷一样不可测度的功用,这种功用也就是生命潜能。这称之为“玄牝” (母性始祖)。

玄牝的产门,是为天地万物提供养料的根子。生命潜能绵绵不断,似无实有,用之不少。

点评:且不说语句不通,他的第一句话的比喻就有问题,水量充沛的楼兰国,匈奴居延部落发祥地居延城,那里的山谷还有水吗?

“玄牝的产门,是为天地万物提供养料的根子”,这哪跟哪啊?老子原话简言之就是:大道的生成之门,是天地万物的出处。而译文中的母性始祖、玄牝、禅门、养料、根子,一个比喻接着一个比喻,纯粹是概念罗列。

用之不勤,就是奉道而行,无需劳碌。沈善增将其理解为“生命潜能绵绵不断,似无实有,用之不少”。试问:如此解释,老子的“弗为而成”思想从何体现?



0 阅读:4

问道化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