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稀土又成为了国际热议话题,尤其是在我们我们家决定限制稀土的出口数量之后,各个国家都慌了神,其中有不少发达国家。
美国甚至还谴责我们,称突然中断稀土的出口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除了美国之外,日本也因为中国的稀土禁令而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日本的汽车工业更是陷入了“窒息时刻”。
中国的稀土
稀土被人们称之为是 “工业维生素” ,在自然界中常常以氧化物的形态示人,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土的形态。
稀土的应用非常广泛,从民用的电子产品到高端的军事产品都有它的身影,而且现如今最热的光刻机的制作,稀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是全球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约 4400 万吨,占全球总储量的 40%。
并且中国的稀土产量也是全球最高的,2023年中国稀土产量达到21万吨,占到了全球产量的70%。
可以说,中国目前供应着全球稀土市场中90%以上稀土,那些发达国家都是我们国家的稀土客户。
而且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是世界第一。
因为我们的后起之秀,所以对稀土的研究也比其他国家晚,为了制约中国的发展,那些国家对我们进行了技术封锁,要想用稀土的话就得自己研究。
我们的科学家是不会被困难所打倒的,经过他们夜以继日的研究终于研究出了“串级萃取理论”,使得中国直接弯道超车,直接成为了世界稀土提取技术第一的国家。
现如今,不少国家都会将他们咋本国开采的稀土运到中国进行加工,连美国也同样如此。
就拿美国MP材料公司,他是美国唯一一个拥有稀土矿的公司,每年都会将开采成功的2/3稀土运到中国,让中国企业帮忙加工。
因此,中国在稀土的国际地位根本没人撼动。
所以中国在这场关税战中选择限制稀土的出口可以说是打到了不少国家的七寸,美国的一些军事承包商、电动汽车制造商等等都受到了影响。
美国的一些媒体也是不止一次的喊话,希望中国能够改变决定。
就在中国和美国博弈期间,有一个国家率先扛不住了,那个就是日本。
日本扛不住
要说美国对中国的稀土很依赖的话,日本就是对中国的稀土过分依赖了,可以说没有中国的稀土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就会停滞不前。
4月21日,英国的《金融时报》称,中方的管制措施引发了日本汽车行业对供应短缺和停产的担忧,由于相关稀土和磁铁库存极为有限,不少企业急于囤货并寻找替代供应。
要知道日本新能源汽车电机必需的镝、钕元素有80%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因为中国实行了稀土出口管制,导致短时间内日本镓材料价格暴涨三倍还多。
不少贸易商和高管认为,中国对稀土实行出口管制后,日本的稀土库存只能维持3到6个月,之后可能导致汽车生产停产。
英国的《金融时报》还注意到,中国在这一次的稀土管制中,将目光大都聚焦在中重稀土。
中重稀土一直都是军用战斗机、导弹和无人机等高科技的主要制造材料。
如果说中国在稀土领域领先全世界的话,那么在中重稀土领域可以说是处于垄断地位,约90%的精炼稀土都来自中国。
其实这也不是日本第一次因为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导致制造业遭到重创了。
在2010年,因为日本和中国在东海发生了撞船事件,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出口进行了暂时管控。
那一次管控对日本的不少汽车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很多小企业差点没有挺过来。
因为那一次 教训刻骨铭心,所以日本这些年来一直想要摆脱中国的控制。
丰田曾经推出了“稀土减量技术”,试图减少自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但是这项技术使得丰田的成本暴涨,而车子的性能严重缩水,所以这个方式就不了了之了。
之后日本又搞出了一个“稀土替代计划”,像是开发无稀土电机技术等等。
但是最后的成本让很多企业负担不起,所以这个技术最后也不实现不了了。
日本的大哥美国也在这一次的稀土危机中也自顾不暇。
因为中国这一次主要针对的就是美国,美国因为政策等一些问题在稀土领域发展很缓慢,所以如今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应对稀土危机,更不用说支援日本了。
之后日本又将寄托于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这个公司曾经计划在2025年中前扩建马来西亚工厂生产镝、铽。
但是这也只是初步 开采,随后的精加工还是得靠中国,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重稀土分离能力的国家。
因此不管怎么样,日本都摆脱不了中国。
日本政府官员在采访时坦言称,“现有国家重稀土储备虽能额外提供2到3个月缓冲期,但根本解决之道在于能否及时建立替代供应链。”
如果在这段时间解决不了稀土问题的话,那么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就会迎来巨大的危机。
结语
不得不说中国实施的稀土管制摸住不少发达国家的命脉,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中国的重要性。
而且这一次也是中国向全世界亮爪子,让他们明白中国早就不好惹了。
参考消息:
观察者网——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业界警告车厂恐在数月内停产2025-04-21
环球网——日媒:中国削减稀土出口供给 日本遭严重冲击2016-12-11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科工力量:中国获得稀土冶炼提纯能力,是付出了代价的2020-08-27
观察者网——中国管制稀土出口,美国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202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