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投降满清的汉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洪承畴骂的最惨?

学社书香 2025-04-02 15:08:22

明朝崇祯末年,投靠清朝的汉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洪承畴被骂得最惨?

洪承畴之所以被后人鄙视骂的最惨,倒不是说他单纯的贪财好色贪生怕死投降满清,而是他的建言献策力助满清入关三议,和平定南明不择手段的残害前朝共事同僚。洪承畴祖宅"素月孤舟"牌坊砸毁,福建南安故里洪氏宗族除名。

毕竟明朝末年,投降清朝的文臣武将实在是太多了。像祖大寿他是吴三桂的舅舅,曾经是明朝的征辽前锋将军。

《松锦之战》明朝战败之后,投降的清军祖大寿和洪承畴是同一批人给大清打江山的。

但是这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祖大寿虽然投降了,但是人家明显的还是要脸面的。之前祖大寿一直是身在抗清前线,在清军的围困之中,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反水、气的皇太极发誓要搞死他。可《松锦之战》结束后,皇太极还是把祖大寿收入到了八旗军正黄旗当中,让他写信劝降吴三桂。

祖大寿投降满清给大清打工之后,我们能够找到的和他相关的历史记载,就是他给外甥吴三桂写过的一封劝降信。此后,祖大寿基本上就没有给清朝出过什么力。在顺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的1656年去世,祖大寿被清朝追赠为镇国将军。

反观洪承畴,那表现简直是太亮眼了!洪承畴身为明朝的两榜进士,内阁府臣被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委以重任。皇太极利用孝庄文皇后“大玉儿色诱洪承畴”!以“礼遇士人”策略感化归降满清。

《松锦之战》结束后,明朝一直以为洪承畴已经战死沙场了。明思宗崇祯帝在北京城亲自设坛祭祀他,甚至直到煤山自尽之前,明思宗朱由检都以为洪承畴这个大忠臣已经殉国了。可实际上投降清军之后的洪承畴,为了洗脱自己叛徒的身份,提高自己的统战价值,在清军面前表现得非常积极。

为皇太极建言献策入主中原煞费苦心,他提出入关三议皇太极直言洪承畴可抵挡30万大明精兵强将。

洪承畴清军入关第一点建议:最好是等李自成攻下北京城之后,清军再趁机南下。到时候再打出为大明崇祯帝复仇的名誉!这样一来满清入关师出有名,不至于引起明朝京城百姓的敌意。

洪承畴清军入关第二点建议:清军挥师南下之时,保护好大明王朝朱元璋家的皇陵、文庙和汉人祠堂,千万不能兵马践踏。作为当初的剿匪头领,洪承畴很明白起义军的缺点。当初就是因为李自成捣毁了朱元璋老家凤阳皇陵,和各地士大夫的祠堂,激起反抗浪潮。反而让不少有识之士对闯王李自成产生敌意!逼得崇祯帝朱由检与各地官员,还有大大小小的市井百姓对李自成恨意颇深。

洪承畴清军入关第三点建议: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招降吴三桂和他的关宁铁骑。关宁铁骑这支明军部队一共5万人,外加步兵15万。

洪承畴说:“怒臣斗胆禀报,关宁铁骑的军力绝不亚于任何一支八旗军。他们在崇祯帝组建的时候,就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关宁铁骑,天下无敌。”

对于关宁铁骑的战斗力,满清皇太极还是极度认可的。如果在大清与大顺李自成争执不下之时,吴三桂就是一支重要的决胜力量。

洪承畴说:“吴三桂如果倒向大清,那么天下就是女真族人入主中原。如果吴三桂倒向大顺农民军,天下就是他闯王李自成的。”

面对军师洪承畴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忠言三议,皇太极给了最高的评价:“洪承畴足足顶得上30万精兵强将。”

皇太极对这位怀有大才的洪承畴,他是真的爱啊!

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开始摄政。洪承畴是极力劝多尔衮快点入关。为了清朝能够统一中原王朝,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按理说给新主子打工卖些力气也没什么。问题是洪承畴在作为江南经略使的时候,大肆的捕杀南明政权抗清人士,手里的人命比很多清军将领还要多。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在他的追溯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经过的散文《梅花岭记》当中就有记载:顺治二年抗清将领孙兆奎在与清军交战失败之后被俘。洪承畴当时就说:“我知道先生你一直在荆州,那个扬州的史可法他到底死了没有啊?这个时候史可法已经战死了。洪承畴的这句话意思很简单:你老大已经被我们消灭了,赶紧投降吧!

孙兆奎也是干脆脱口回应洪承畴:“经略你从北方来,请问《松山之战》当中为国殉难的督师洪承畴,是死了?还是没死啊?”洪成仇一听赶紧喊人,把孙兆奎给拖出去砍了。

满清入主中原和南明小朝廷对峙的时候,满清因为连续战败打算和南明政权议和划江而治。又是洪承畴站了出来成为江南经略使,态度坚决的表示:“必须要灭了南明!”亲自跑到长沙建幕府,百般分化千种利诱南明,招降纳叛步步为赢想办法拖住了南明政权。

大肆捕杀抗清义士:黄道周、金正希、陈子龙、夏完淳等民族英雄,都是惨遭其洪承畴杀害。

当南明名将李定国连战连捷,斩杀满清两名亲王!收复广西、湖南大部分地区时,又是洪成畴挺身而出!垂暮之年的洪承畴临危受命历时数年,生生替满清将一度崩坏的局面给翻转过来!最终统合大军绞杀南明,平定西南各省。至此,大明复国最后的希望也没有了!

洪承畴和吴三桂、范文程这些被清朝封王的前朝官员比起来,洪承畴的结局就有些寒酸了。清朝赐给他北京宅邸今洪承畴故居,封赏三等阿达哈哈番就是一个三等轻车都尉。

康熙四年,这个为大清帝国统一中原王朝努力奔走的明朝官员去世了!清朝再给他颁发的道文当中,用了“豢养”两个字。

“豢”:从“豕”(猪)+“丱”(圈养)本义为圈养家畜。

“养”:供给食物,使其生存发展。

意思就是我大清老祖宗花钱养着你洪承畴,你好歹算是把这个恩情给还了。

大清用词非常不客气,毕竟这样的贰臣降将不仅汉人鄙视他,就连清朝满人也瞧不起他。没有人会喜欢那种为了讨好主子,背信弃义不择手段的臣子。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清高宗直接说:洪承畴是亏于大节。最后把他扔进了《贰臣传》成了清朝钦定的叛徒。

洪承畴跪像与明臣忠烈史可法、满清家臣范文程墓碑鲜明对比、两种背叛的镜像叙事。

1644年,满清南下中原,固守长江伟岸史可法在扬州《十日不封刀》的悲壮抵抗!史可法实际掌握南明政权兵力不足2万人,而多铎统帅的清军外加汉军八旗达12万玩人以上。

史可法将最后一道军令刻进扬州城墙的裂缝,这座以盐雪为骨、文章为血的江南重镇,便注定要成为撕裂时代的伤口。

十万铁骑压城,史可法燃尽的不只是两万守军的火铳,更是明朝士大夫最后的脊梁。《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劈开的何止血肉,更斩断了明王朝最后一缕挣扎的士大夫文人的体面!不投降!

青砖浸透的猩红里,有人看见愚忠的固执,也有人痛斥历史的偶然!却少有人读懂那声“城存与存”的嘶吼!用最惨烈的自毁为气节殉葬。

300年后,扬州《史可法纪念馆》史公祠的银杏仍以年轮铭记:有些城池注定陷落,却永远无法征服忠贞精神。

史可法犹如一面三棱镜,折射出传统中国精英在王朝末日中的精神图谱:他的坚守延续了"士志于道"的文化。史可法绝命书"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被收入《明史》成为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终极范本。

乾隆帝敕建史公祠,刻意塑造"忠明实忠清"的政治隐喻。

清末革命党将其重构为民族主义图腾,章太炎称其"守孤城以存华夏衣冠"!

1928年,国民政府将其诞辰定为"民族气节日"。

当曲阜孔庙将洪承畴逐出儒林时,盛京故宫却为范文程立下《元辅高风》碑。这种撕裂恰似明清嬗变的缩影。

前者被钉上《开清第一功》的耻辱柱!后者却在《八旗通志》中被尊为《文臣之首》。同样是一个汉人谋士集团,在满蒙汉三族史料中折射出全然不同的道德光谱。

1776年,乾隆帝贬斥洪承畴被列入《贰臣传》甲编,谕旨斥其"大节有亏"。北京故居被改建为忠烈祠,刻意消除其政治遗产。

洪承畴长子洪士铭因坚持穿戴明服被削爵,次子洪士钦任清军参将,家族分裂为"北支"和"南支"。

洪承畴孙女洪宜禾出家为尼,留下"祖父功过付袈裟"诗句。

洪承畴病危时请求归葬故里遭拒,清廷赐葬北京车道沟今天的海淀区。

墓志铭仅有87个字,避谈明朝经历,重点强调"佐命功勋"。

福建南安洪氏宗族除名,故里族谱羞辱另立"晦庵公"支系。

洪承畴祖宅"素月孤舟"牌坊遭砸毁,改刻"节义千秋"。文化清算。著作《经略纪要》文化清算被列入禁毁书目,现存版本经17处删改。北京宣武门外旧宅"洪庄",康熙年间改建为龙泉寺。

洪承畴的结局,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历史逻辑!降臣既是新朝开国的利器,又是旧朝记忆的疮疤。他的坟墓在1950年代被考古发掘时,棺内仅存玉带残片与半截毛笔,恰似其历史评价的飘零!

洪承畴终究未能获得明朝和清朝任何一方的认可!在《明史》和《南明史》、《清史稿件》中都没有好言阐述。

1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5-04-06 18:10

    不是吴三桂被骂的最惨吗[滑稽笑]冲发一冠为一怒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