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之人,既不能做随风倒的蒿草,也不能当任人踩的砖石。草无根力,砖任人踏,功夫练到下乘,不如不练。
真正的高手,功夫稳如磐石,下盘扎得牢,上盘才能灵活自如。功夫越大,越稳当;功夫越小,越漂浮。
好功夫是什么?沉如铁,轻似棉,慢如懒龙,快如闪电;站如山岳,动如疾风。只有功夫练大了,才能掌握真正的变化。

东西太小,容易走偏门;东西大,不怕偷学,因为即便教给你,没有几年苦练也成不了。老话讲,宁教十套拳,不给一口春。真正的点化之言,只在火候到了的那一刻才有价值,提前给了,徒劳无益。
拳风凶猛,打人讲究快准狠,然而武术中也有精妙的巧劲,那便是“抠”。抠是一种针对下盘的技法,也叫“搂顶”,是贴身缠斗中的破根手段。
统计数据显示,一场实战比武,30%远距离攻击,60%贴身纠缠,10%地面搏斗。这说明,一旦进入贴身战斗,缠抱占了绝大多数,这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搏击的必然规律。

如果双方实力悬殊,那结果很快分出胜负,但如果势均力敌,就必然进入缠斗阶段。贴身搏斗时,人会下意识搂住对方的腿,试图破坏其平衡。
而“抠”技术的核心,不是简单的掐穴位,也不是仅仅抱腿,而是让对方的大小腿彻底折叠,使其无法挣脱。这项技术讲求精准,如果不到位,对方三角支撑一撑,立刻化解,因为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
抠,又叫“闷腿”,目前在自由式摔跤和泰拳中应用极为广泛,因为实战效果极佳,极难破解。武术门派中,“抠”并非新技法,太极拳的上步七星、形意拳的燕形、小红拳的五花坐山,都是这一原理。

并非简单的插裆掀人,而是通过身法拥进,锁住对方的腿部,使其无法挣脱。抠的精髓,在于“挤”字。老话讲:“欲要抠,必要拥。”一旦搂住对方的腿,必须用身体向前挤压,封死对方的反抗空间,这就是“撂挑子”。
若对方胯部无力,立刻就会失衡,蹦跶几下,便再无招架之力。一旦一条腿被控制,就如同天塌了一般,整个身法都会受到影响。
然而,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用抠。如果对手功夫极深,身体稳如磐石,那就不能贸然使用此技,否则非但不能制敌,反而容易暴露自身破绽,被反制。

反之,如果对手功夫不到家,根基不稳,根本用不着抠,上盘攻击两三下就能拿下。抠最适用于旗鼓相当的对手,当常规手段难以破防时,才动其下盘,寻找突破口。
文章好不好看笔风,拳术好不好看劲路,没了腿,就没了力源,局面容易打开。不要以为,破绽出在变招换劲上,往往根基,最容易被忽视,这叫釜底抽薪。
实战中,很多人以为破绽出现在变招换劲上,殊不知,真正的破绽往往藏在根基之中。一旦根基动摇,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发力点都会崩溃。

武术讲究釜底抽薪,一旦破掉对手的腿部支撑,其他技巧根本无从施展。这便是武术中的真实技击逻辑,稳如山岳,破根为上。
正所谓:拳术好不好,看劲路;实战稳不稳,看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