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行为表现常常让家长困惑不已。当孩子表现得较为安静、不主动与人交流时,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只是性格内向。然而,有些看似内向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孤独症的迹象,这两者该如何区分?大众对孤独症又存在哪些常见误区呢?
大众对孤独症的常见误区误区一:孩子只是内向,不爱社交而已
内向是一种性格特点,内向的孩子在社交场合可能会表现得羞涩、安静,但他们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在熟悉的环境或面对熟悉的人时,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社交关系,也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只是相较于外向的孩子,他们从独处中获取能量的倾向更明显。
而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儿童并非简单的不爱社交,而是存在社交障碍。他们往往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较少主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对别人的表情、动作和言语反应不敏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建立和维系情感关系。比如在集体活动中,内向的孩子可能只是安静地在一旁观察,但当被邀请参与时,他们能够积极回应;而孤独症孩子可能对周围的热闹场景毫无兴趣,即使被强行拉进活动,也很难融入其中。
误区二:孩子得孤独症是因为父母关爱太少
曾经有观点认为,孩子患上孤独症是由于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给予的关爱不足,这种想法给许多家长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但实际上,孤独症的成因并非如此。研究表明,孤独症是先天遗传易感性和后天环境触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比高达 70% - 95%。也就是说,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后天环境因素,如母亲在孕期和围产期的压力等,可能增加发病的可能性,但并非是因为父母日常关爱不够导致孩子患病。
误区三:孤独症只有儿童会得,长大就好了
很多人觉得孤独症是儿童特有的疾病,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症状会自然消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孤独症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虽然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干预训练等可能在沟通等方面有所改善,但他们在社交和沟通上的障碍往往会持续到成年期。成年孤独症患者依然需要社会和家人持续的支持与帮助,以适应生活和融入社会。例如,有些成年孤独症患者可能在工作、建立亲密关系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误区四:孤独症儿童都是天才
受一些影视作品或个别案例的影响,大众可能会认为孤独症儿童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赋,比如在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有特殊才能。虽然确实存在少数孤独症患者在某一领域表现出惊人天赋,但这只是极少数个例。事实上,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在生活、学习和社交等方面存在明显困难,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支持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发展基本的生活和社交技能。
误区五:孤独症儿童不会说话
部分人认为孤独症儿童都存在语言障碍,完全不会说话。实际上,孤独症患者的语言能力个体差异很大。有些孤独症儿童可能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说话较晚或者语言表达存在困难,无法进行正常的对话交流;但也有部分孤独症儿童能够说话,只是在语言运用上存在异常,比如出现重复刻板的语言、言语倒退(原本会说的话,突然不会说了)、说一些令人难以听懂或无意义的语言等情况。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存在上述多项表现,应尽快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如儿童医院的发育行为儿科、心理科或精神科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专业医生会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孤独症。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改善孤独症患儿预后的关键。一旦确诊,应立即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训练方案。干预训练的核心是提高孩子的社会沟通交往能力,降低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干预训练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帮助 “星星的孩子” 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如果你身边有类似情况的孩子,或者你还有其他关于孤独症的疑问,欢迎分享或提问,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