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得发红正在燃烧的工件,套在了巨大的轴承上,热装法很常见,但温度这么高的还是第一次见。这就是所谓的大厂冻,小厂烧,修理站上用锤敲,流水线上用粘胶。原理很简单就是热胀冷缩,但是作用极大,日本人就靠这个造的汽车发动机。
船舶主机的螺丝就是用液氮冻,趁着冷缩的功夫一锤子砸进去,当恢复常温后直接卡的结结实实,除非切割不然根本拿不下来。 图1是过盈装配,加热安装法,加热后利用材料的弹性让孔扩大、变形而套在轴上,当孔复原时产生对轴的箍紧力,从而让2个零件紧密连接。 图3这么大的轴就得需要液氮了,超出人们想象的是液氮并没有想象中的贵,1公斤也就几块钱而已,贵在存储运输容器上,一般30升的液氮存储罐就需要几千元。如果附近有化肥厂,液氮更便宜,因为液氮是化肥厂的副产品,不卖的话就浪费了。
如果买得少那肯定贵,比如买一些去做冷冻细胞实验,或者中科院做实验那就11元/升左右。如果买的多,拿货价1升也就是6毛钱左右,卖到做五金制品的小厂175L的罐也就是350元左右。 一般的土法装配,就是火上烧一锅开水,地上放一盆冷水,小的法兰放进热锅里,大的用毛巾裹上不停的浇开水,轴承就放在井水里,目的是降温。这样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轴承变细,法兰变粗,就能安装进去了。 被很多人传得神乎其神的冷冻装配法,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了。以前是发达国家用,英、美、法、德、日等国,主要应用于高压密封之间的装配,如工程机械的液压油缸的端盖,把油缸的端盖冷冻,计算装配过盈装入缸体,在用螺栓紧固,在高压32-56Mpa与密封圈配合!
现在这种冷装配法几乎成为大厂的标配,不然出门都不好意思打招呼,因为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全球所有国家的汽车发动机,都是用到低温组装的,但只有气门导管和气门油封以及部分定位销钉,少部分干式缸筒也算低温组装,其他部件都不允许低温组装的。 因为有些部位是配合间隙要求,而轴瓦、轴座、橡胶、塑料等配件更不允许低温组装,这工艺严格要求的,不要误传什么低温组装发动机,这完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仅仅是部分冷装而已。
发动机的组装一般通过零件之间的孔轴进行连接,有的需要通过螺丝固定,甚至根据齿轮之间的缝隙来组装。发动机组装分为间隙合理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3种。 过盈配合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完成,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在过盈配合之后的高温环境,会让发动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从低温回到高温后,轴不能再孔内滑动。如果不在低温下完成,发动机就达不到精度的要求,在低温下组装的发动机质量更加完善,寿命也能相应提高。
液氮是钢铁厂的副产品,液氧才是化肥厂的副产品。
算是一篇好文
先搞清楚基轴制基孔制在写文章[笑着哭]
能约吗?想打动了
小编啥都不懂,乱写一气!
照这样说,一般的汽车修理厂大修的发动机都达不到冷装水平,怪不得大修过的发动机总出毛病
液氮贵个屁,只要你家用超低温冰箱自己都可以造液氮
概念还不清,乱抄。
第一个图不是打铆钉?
前提是零件致密无裂缝等内部瑕疵,不然液氮一冻就裂了
工件在外就加热,工件在里就冷冻,轴承加热只能靠煮,铆钉加热必须烧
氮气价格和纯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有空分都能产液氧液氮,高级点的还产液氩。
我们都是车小十道一推就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