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5年前,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几乎赌上全部身家,顶着巨大压力,将豪华品牌沃尔沃收入囊中。

曾经还被嘲讽为“蛇吞象”,大多数都认为,吉利不自量力,一个年利润仅10亿元的中国民营企业,要如何消化体量庞大的豪华品牌,认定这笔交易注定失败。
如今,吉利和沃尔沃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笔百亿豪赌究竟带来了多少回报?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0年,中国浙江的民营汽车企业吉利做出了一个震惊全球汽车界的举动——斥资18亿美元收购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
要知道,当时的吉利年净利润才不过11.8亿元,在行业内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小子”,相反,沃尔沃在当时汽车界可是非常有名的,体量也远远超过了吉利。

这笔收购资金几乎是吉利近六七年净利润的总和,而且在消息传出的时候,整个全球汽车行业都在等着看这场堪称“蛇吞象”式的收购笑话。
毕竟就连福特这样实力雄厚的国际汽车巨头都没能让沃尔沃重振雄风,“穷小子”吉利又有什么能力能够做到呢?

其实沃尔沃早就没有往日的辉煌了,在1999年被福特以64.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在随后的十年里,沃尔沃的年销量直接从50万辆锐减到了37万辆,累计亏损金额直接超过了50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直接让沃尔沃的处境雪上加霜,这时的沃尔沃对于福特来讲,已经是一个着急脱手的“烫手山芋”。
根据数据显示,在2009年,吉利的营业收入为140.69亿元,净利润只有11.82亿元,相比2007年的沃尔沃,当时的年营收就已经达到了106亿美元,两者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对于外界的普遍认知,吉利想要收购沃尔沃,简直就是白日做梦,但这对于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来讲,他一直都有着一个不一样的想法,他坚定地认为:“美国人都搞不好的事,中国人未必就做不到”。
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并不是在2010年临时做的决定,其实早在2008年的时候,李书福就已经向福特提出收购沃尔沃的提议,只不过那时福特并没有出售沃尔沃的打算。

直到2009年,整体形势发生转变,福特终于下定决心放弃沃尔沃,经历了三个月的谈判,最终吉利最终以18亿美元的报价,成功将豪华品牌沃尔沃收入囊中,而且这个价格对于当初福特收购价的2.8折。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18亿美元仅仅只是收购的初始资金,要想发展,后续的沃尔沃还需要投入9亿美元左右,总计27亿美元,这个巨额资金,对于当时的吉利来说,无疑是要掏空家底。

为了顺利完成这笔收购,吉利想尽了所有办法,但凡能够融资的渠道,他们都用了,好在最终凑够了钱,完成了这一次收购,可是这次收购对于吉利来讲,就是一场豪赌,不禁让人捏一把冷汗。
李书福的“放养式”管理智慧成功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之后,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也是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卓越战略眼光,他的做法与很多人的想法不同,他并没有在收购沃尔沃之后,着急将两个品牌融合。

李书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让沃尔沃继续在瑞典哥德堡保持独立运营,李书福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他明白,当下的吉利自身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差,如果强行将两个品牌融合,很有可能会对沃尔沃长期积累的高端品牌形象造成影响。

李书福秉持着对沃尔沃品牌价值的高度尊重,给予了沃尔沃原有的管理团队充分的自主权,他非常明白,沃尔沃能在豪华品牌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独特的品牌定位和成熟的研发体系是不可缺失的。
在当时,他的这一决定一直都被很多业内人士质疑,搞不懂李书福花费这么多钱完成收购,却没有进行深度整合,完全不符合大众认知里的商业常理。

可令人没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了李书福的原件,在吉利的大力支持下,沃尔沃逐渐摆脱了亏损的困境,重新走上了正轨。
2011年,沃尔沃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攀升到了45万辆,到了2024年,沃尔沃的全球销量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跨越到了70万辆的销售额,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中国市场就贡献出了15万辆。

随着销量的增加,沃尔沃的市值也迅速攀升,达到了180亿美元,与吉利收购的18亿美元相比,市值足足增长了10倍有余,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对李书福决策最好的肯定。
达到双赢在那之后,吉利巧妙地借助沃尔沃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成功为自身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吉利与沃尔沃携手踏上了共同开发技术平台的路程,其中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SPA(可扩展平台架构)的合作开发成果非常不错,通过这次合作,吉利也是实现了成本与技术的双重突破。
有了不小成就之后,李书福并没有停下,为了深挖技术潜力,他带领吉利与沃尔沃联合打造了欧洲研发中心,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顶尖工程师汇聚一堂。

经过商讨,成功孵化出了CMA模块化架构,让领克01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最终产量仅花费了28个月,速度真不是一般的快。
而且张家口工厂凭借着这一架构实现了每120秒下线一辆新车的惊人生产节奏,源源不断的生产高品质产品,不仅如此,吉利在技术共享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研发出SEA浩瀚架构。

随着这些成果的展现,也是为吉利吸引了汽车巨头奔驰的主动寻求合作,与此同时,沃尔沃在2017年才宣布全面电气化战略,从这些可以看出,吉利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前瞻性。
沃尔沃庞大的销售网络就像是吉利国家化进程中的推进器,要知道,沃尔沃的销售网络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为吉利加速了自身国家化的布局,领克品牌就是成功的例子。

通过沃尔沃的销售网络顺利进入欧洲市场,领克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并且还在成都、大庆等地建厂,稳固国内市场阵地,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双轮驱动。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种种举措,绝非简单的资金注入与技术移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宏大战略布局,李书福高瞻远瞩的眼光,摒弃急于求成的短视行为,给予沃尔沃充分尊重与独立性。

在这些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的技术协同和资源共享,成功让吉利和沃尔沃共同进步,实现了共同发展,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这场成功不光让沃尔沃重新站了起来,更是让吉利从“低端品牌”成功蜕变成了“全球品牌竞争者”。

2009 年,吉利在汽车市场的表现虽初露锋芒,但年销量仅徘徊在 32.7 万辆,谁也没想到,短短十年时间,吉利如同汽车界的黑马,成功冲到了前列,2019年,吉利的年销量以飞跃的速度成功突破了136.2万辆。
更为亮眼的是,吉利已经连续三年销量突破了百万辆大关,要知道这个成绩在国内汽车品牌中那可是相当瞩目的,

拿到如此成就之后,吉利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后面吉利更是积极拓展商业版图,陆续将宝腾、路特斯、伦敦电动车等多个汽车品牌收入囊中。
在这场堪称豪赌的收购行动中,对于那时的吉利,肯定是有风险的,但李书福也是用现实证明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魄力,成功让两个品牌完成翻身。

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中,也提醒着各大企业,只有精心准备,目光长远,敢于抓住机遇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文章信源2025年04月08日抚州日报: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

央广网2013年11月20日:李书福:30多年创业历程中无数次被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