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才子出上联刁难毛泽东,怎料毛泽东对的下联,令他汗流浃背

漫步时光旧梦 2025-04-25 09:50:16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毛泽东年少时以此为目标,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他携手志同道合的伙伴,踏上徒步游学的旅程。

游学途中,毛泽东与同窗萧子升闻文化名宿夏默庵居此,欲往拜访论学。不料,夏默庵初见面便给毛泽东来了个严厉考验。

夏默庵出上联欲难倒毛泽东,期其知难而退。不料,毛泽东对出下联,精彩绝伦,令夏默庵当场拍手称赞。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

毛泽东诞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农户家,2岁时便被送往外婆家抚养。

毛泽东外婆虽文化不高,却力挺子女求学。表哥文运昌、文南松常带他至八舅父文正莹私塾嬉戏,受此熏陶,毛泽东渐迷上书卷。

毛泽东常去外婆家藏书室,因那里书籍众多,多由八舅父文正莹带回。

毛泽东8岁时,被父亲毛顺生接回并送入南岸私塾学习。那时,南岸私塾已是当地颇为不错的学校。

在南岸私塾,毛泽东邂逅了其真正的启蒙导师邹春培。

邹春培指导学生练习红蒙字,8岁的毛泽东展现出超群才智,相较于同龄人尤为突出,因此邹春培经常对他赞不绝口。

书读得越多,毛泽东越感知识匮乏,遂觉应前往更大学堂求学。

1912年,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众人料其会潜心学习,但他仅半年便决定退学,认为凭借自身能力完全可以自学。

自学期间,毛泽东思想转变,眼界与格局提升。1913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在此结识了萧子升。

萧子升与毛泽东作文常获满分,展于展览室。二人思想相近,故而逐渐熟络。

萧子升与毛泽东常于课后相聚,时而谈论理想与抱负,时而吟诵诗作。

1915年,萧子升毕业后赴长沙楚怡学校执教,而毛泽东留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尽管身处两地,他们仍保持书信往来。

毛泽东上学时便萌生外出游学念头,认为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此时,毛泽东于《民报》见两青年学生徒步至西藏边境打箭炉的报道,心生向往,欲效仿之。然同行伙伴之选,令他踟蹰。

他向萧子升透露了自己的想法,萧子升表示赞同。在学校,毛泽东询问罗叔雄:“安化有哪些知名学者?”

罗汉雄思索片刻,言道:“夏默庵。”随后,毛泽东与萧子升决定前往拜访这位老先生。

【二、三顾茅庐遇刁难】

1917年夏,暑假时,同学多归家。毛泽东收拾行囊,与萧子升计划游学,无盘缠,仅携伞、笔墨及换洗衣物。他们平日如何生活,引人好奇。

毛泽东与萧子升沿途为商店及大户人家书写对联以解决食宿,写毕常获铜板酬谢,二人便以此方式维持生计。

期间遇困难,毛泽东野外露宿时笑称:“沙地为床,石头作枕,蓝天为帐,月光当灯。”

接着,他指向旁边的一棵老树道:“那便是我们的衣橱。”

回忆这段经历时,毛泽东心中充满感慨。

一个月内,两人步行九百多华里,游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毛泽东印象最深刻的是拜访安化的夏默庵老先生。

毛泽东与萧子升抵达安化县城,此山城历史悠久,风光旖旎。毛泽东尤为被夏默庵老先生所吸引,成为此行亮点。

夏默庵生于安化县羊角乡大岩村,毕业于前清两湖学院,为前清贡生,民国时曾任安化县教育会长,是当地知名才子。

毛泽东素来敬仰才子,欲与夏默庵老先生交流探讨,遂起念与之会谈。

毛泽东16岁时欲拜访64岁的夏默庵老先生,但夏默庵得知后,因对方年轻而拒绝了此次拜访。

夏默庵当时文化程度高,且毛泽东尚未有名气和影响力,因此他选择不见,也是情理之中的决定。

以为毛泽东遭拒后会放弃,但未料不久,他再次前来。

夏默庵嘱门人言其外出,毛泽东闻其不在,遂决意仿效刘备,三次探访,以表诚意。

夏默庵因毛泽东屡次拜访感到不耐,遂决定会面探究其究竟,欲知其何来头。

夏默庵命门人开门后,未待毛泽东言语,即取桌上毛笔书写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至亦,春离亦。”

毛泽东观对联后,即刻领悟到老先生在试探,且上联寓意不佳。

绿杨枝头鸟鸣响,春意来去间暗含讽刺:“你这年轻人太不自量力,我乃文化大家,岂会见你?速速离去,免得尴尬。”

面对夏默庵的刁难,毛泽东如何应对并令夏默庵刮目相看?关键在于他的策略与行动,通过这些,他成功扭转了局势。

【三、巧对下联迎赞叹】

观夏默庵上联后,毛泽东微笑,至书桌前执毛笔,挥毫:“青草池中蛙声声,为公耶?为私耶?”

之后,门徒把毛泽东所撰写的下联递交给了夏默庵。

夏默庵赞叹毛泽东的下联:“对得好!”其妙处何在?

此下联“青草池”对夏默庵上联“绿柳枝”,“蛙句句”对“鸟声声”,词性、结构、类象贴切,对仗及意义严谨,为难得之“工对”。

在不明真相者眼中,毛泽东的下联获夏默庵老先生认可,因其对仗“工整”。然而,实际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我们认为夏默庵上联的“绿杨枝”、“鸟声声”及“春”描绘了春日美景,但需考虑夏默庵创作此联时的具体情境。

夏默庵在房中休憩时,被门人通报前几日的学生来访,他心生不悦,遂带怒意挥毫:“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夏默庵上联寓意:“清晨何鸟门外啼?是春至?抑或春已逝?”

毛泽东洞悉夏默庵言外之意,文人责备含蓄。薄弱脸皮者或许早已离去,但他怎会错失此次良机。

毛泽东见夏默庵自比为门外鸟,便以池边蛙回击:你说我是门外鸟喧闹,那你便是池边蛙,叫声如此响亮,究竟属公家还是私家?

毛泽东此番言论引用了《晋书》典故,通过精炼的表述,保持了原有中心思想,用词精准,逻辑清晰。

晋惠帝闻屋外蛤蟆鸣,问旁官:“此声乃自官家,抑或私家?”

官员答:“蛤蟆于公地鸣叫则属公,于私地鸣叫则属私。”

毛泽东的智慧让夏默庵深感羞愧,同时彻底赢得了他的尊重。

读罢毛泽东所对下联,夏默庵敛起傲气,即刻以礼相待,迎其至夏宅堂上,取出心血之作《中华六族同胞考说》,与毛泽东共探其中奥义。

至此,两人结下忘年之交,该情谊至今仍被后人传颂不已。

【结语】

毛主席以巧妙下联委婉批评夏默庵老先生傲慢,凭智慧赢得尊重,彰显其深厚文学造诣。

毛主席虽逝,诗词犹存。我们欣赏其作,感受其胸襟与抱负。他推动古诗词至新高度,成就斐然。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