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小吃店胎盘胶囊黑产曝光,市场监管局部门已介入调查

熊猫来喽 2025-04-08 21:06:44

当紫河车这味传统中药与街边小吃店产生诡异关联,当人体组织被明码标价摆上货架,江苏常州这起胎盘加工事件撕开了地下黑产链的冰山一角。涉事"粥阿姨"小吃店将产妇脱落的胎盘制成胶囊,标价八百的"人体药材"背后,是生命伦理与监管缺位的双重失守。

在这起事件中,商家将人体组织商品化的操作令人咋舌。自带胎盘收费三百的"贴心服务",实则是将产妇隐私与生命安全置于危险境地。更令人不安的是,这条灰色产业链竟能堂而皇之存在,折射出胎盘处置环节的监管真空。国家虽未明文禁止个人处理胎盘,但将其制成"药品"流入市场,已明显逾越法律边界。

涉事店铺被贴上封条的结局并不意外。卫健委与市场监管部门的联合调查,恰似照向黑暗角落的聚光灯。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胎盘来源的迷雾——若非来自医院,这些本该由产妇自行处置的医疗废弃物,究竟通过何种渠道流入市场?这背后是否存在医护人员参与的黑色交易?每个问号都叩击着医疗伦理的大门。

传统医学典籍记载的紫河车,本应是严格监管下的中药饮片,如今却成为地下作坊的生财工具。这种异化折射出两个维度的冲突:既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认知的碰撞,更是市场逐利与生命尊严的博弈。当商家将人体组织视为商品原料,当消费者盲目追捧"大补"神话,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医疗规范,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多部门介入调查只是撕开裂缝的第一步。填补胎盘处置的法律空白,建立从医院到殡仪馆的闭环监管体系,斩断这条血腥的地下产业链,才能让"生命买卖"的闹剧真正落幕。毕竟,胎盘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承载新生命希望的医疗废弃物,理应得到最妥善的安置。

1 阅读:133
评论列表
  • 2025-04-08 21:16

    胚胎排泄代谢物加人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