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毛主席逝世,李敏核对守灵名单,提出疑问:怎么少了我哥哥

历史有点丰 2025-04-24 17:22:46

图/来自玉箫苒这幅图是玉箫苒的作品。

【前言】

1976年9月9日那天,咱们的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安静地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83岁。

消息一传开,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伤之中。中央很快组建了吊唁委员会,列出了参加吊唁的人员名单,并通知主席的亲人前来为他守夜。

李敏,毛主席的女儿,在检查守灵的人员名单时,注意到遗漏了一个很关键的名字。

“这里缺了一个人。”

员工们都觉得奇怪,这么关键的事儿怎么会出现这种差错呢?毕竟名单是委员会精挑细选的,从全国范围里找的和主席关系近的人,然后又反复核对过的。他们赶紧追问,那个人到底是谁。

李敏答道:“我还有位兄长,名叫贺麓成,我爸在世时老惦记着他,所以一定要把他请来。”

真奇怪,像这么亲近的关系,名单上没理由没有啊。

另外,说起毛主席他弟弟的儿子,为啥他不跟毛主席一样姓毛,反倒是姓贺呢?

这个人到底是谁,如此神秘?

【主席告诉李敏:其实你还有个哥哥】

李敏在十七年前办婚礼那会儿,爸爸毛主席就跟她提起过这位挺神秘的哥哥。

1959年8月份,李敏跟孔令华在中南海办了婚礼。在筹备婚礼时,李敏把列好的客人名单拿给老爸瞧瞧。

毛主席浏览完后,想了想说道:“对了,你还有个兄长,名叫贺麓成,他现在人在北京,不如你也请他来参加婚礼吧。”

李敏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的叔叔毛泽覃还有个孩子,自己也多了一个表哥,名字叫做贺麓成。

之后,李敏在北京到处问人,盼着能找到有关她那位哥哥的一点线索,可啥也没问到。就连军事方面的单位,她也去问过,但还是没得到关于表哥的任何消息。这事儿就这么放下了,到了婚礼那天,贺麓成也没被邀请。

贺麓成到底是个啥背景呢?

【自幼丧父,独自长大】

这事儿得追溯到1934年了。

这年12月份,毛主席的亲弟弟毛泽覃收到了来自中央的命令,让他协同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带着红军游击队赶赴闽赣交界的地方。

不过这时候,毛泽覃的媳妇贺怡怀上了孩子,跟着部队一起走既不方便,也不保险。所以,考虑到各种情况,毛泽覃决定让她去赣州做秘密工作。

这次变革极其关键且艰难,他们俩心里都明白,这次任务风险极大。但在他们看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永远高于自己,国家大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毛泽覃果断答应参与这次行动。

明年一月,贺怡平安生下了一个男娃,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毛岸成。

这时候,贺怡心里头全盼着毛泽覃能平平安安回来,一家人能整整齐齐地在一起。但事情总是不按想的来,她最后等来的却是坏消息。

这天,贺怡正在开会,会议还没结束呢,交通员王贤选就匆匆忙忙地推门而入。

“毛泽覃同志遇到麻烦了!”

贺怡一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像遭了雷击,腿一弯就坐在了地上,手里的文件也哗啦一下散得到处都是。通讯员瞧着贺怡这样子,眼眶不由自主地就湿润了,“毛师长是为了保护大家才没了的。”

人一旦离世就无法再回来,贺怡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为了确保才三个月大的孩子不会被人伤害,她先给儿子毛岸成换了个新名字,叫“贺麓成”,接着就把他送到了江西的老家,交给了一个叫贺调元的亲戚照顾。

贺麓成从有记忆的时候开始,就一直和贺调元住在一起,感觉他好像就只有贺调元这一个亲人陪在身边。

但是,小贺麓成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心里总会不舒服,他会经常问贺调元:“爷爷,我爸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他们到底去哪儿了呢?”

贺调元心里特别难受,看着这个孩子没办法,为了毛岸成的安全,他只能不断编些话哄他:“你爸妈去外地干活了,他们会回家的。”

这一晃,十四年就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四年时光里,贺怡只能通过一封封书信,还有寄去的一些钱,来表达她对远方儿子的深深思念。

1949年,国内情况变得非常乐观,贺怡心想,是时候把多年没见面的儿子接回来团聚了。

八月里,贺怡开着车到了永新县的花汀村,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手握着方向盘都颤颤巍巍的,这一天她真是盼星星盼月亮,等了好久好久。

贺怡一到站就急忙往家里赶,心里琢磨着儿子现在得多高了,模样是不是随了他爸。可一推开家门,她整个人都懵了。屋子里破得不像样,贺麓成穿着件破衣服,正拿根树枝在那玩得起劲。

贺麓成瞧见一个不认识的女子走了进来,他立马停下脚步,开始认真观察。可不管他怎么看,就是想不起来眼前这个看起来挺有范儿的女人究竟是谁。

爷爷,有人到咱家来了。

贺调元一听到动静,就从里头屋子迈步而出。一瞅见是贺怡,他脸上又是惊喜又是奇怪,连忙说道:“你这孩子,怎么糊涂了,这是你妈呀,她回来瞧你来了。”

他这句话一说,贺麓成立马就大哭起来,跑上前去紧紧抱住了那个只听说过却一直没见过的妈妈。

贺怡回过神来,紧紧抱着贺麓成,两人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十四年的时光里,贺麓成尽管一次也没亲眼见过爸妈,但他总会隔三差五地收到贺怡寄来的信件和礼物。就是这些信件和礼物,成了贺麓成这十四年的精神支柱。它们让他坚信,在这个世上,他并不是孤单一人,他还有亲人,还有希望。

贺怡眼泪不停地流,这么多年过去,儿子肯定受了不少罪,心里也直念叨,要是丈夫还在世该多好啊。

她声音颤抖着说:“你爸爸没能来这儿,是因为他已经不在了,但你得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他为了救别人,才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贺麓成这时恍然大悟,原来他的父亲是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英雄,而他竟是毛主席的亲侄子。他也体会到了母亲这么多年来所承受的不易。

贺麓成得知这事后,没答应妈妈想改回他原名的建议。他打算一直记着老爸立下的战功,想把这种精神传下去。他不愿靠家里的背景得到啥好处,感觉老爸肯定也不想他这样做。

贺怡为了补偿贺麓成,特地回到老家,陪了他整整三个月。那段时间,对贺麓成来说,简直就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日子了。

三个月后,贺怡计划带着贺麓成回家,同时打算帮姐姐找回丢失的孩子,好让姐姐也能感受到一家团聚的幸福。在得到了军委的批准后,贺怡就带着儿子踏上了前往赣南的路。

11月21号那天,他们走到一个叫“丰塘桥”的地方,结果发生了车祸。贺怡当场就没了,贺麓成也受了重伤。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妈妈倒在血地里,自己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个孩子挺可怜的,一出世就被送到亲戚那里长大。由于他爸妈的身份有点特别,他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唯一能让他有点期盼的,就是妈妈时不时寄来的东西。

长大后好不容易跟母亲相聚,结果才过了短短三个月,父母就都不在了,贺麓成成了孤儿。他的童年,过得那叫一个苦。

【努力求学,不搞特殊】

贺怡离世后,贺子珍姐姐赶紧跟组织说了,想把贺麓成接到自己家里来。这样一来,这个苦命的孩子就不用再到处漂泊,能过个安稳日子了。

贺麓成一到上海,贺子珍就立马带他去医院做了个全面检查,确保车祸受的伤能完全康复。之后,她又忙前忙后,帮他进了当地一所中学开始上学。

开学前那段时间,贺子珍对贺麓成说了一番教导的话:

你得加把劲儿学习,你爸妈都是国家的栋梁,你也得向着他们的方向努力。记住,别老想着靠爸妈的名声,别因此就飘飘然了,得实实在在地下苦功。

贺麓成把贺子珍的教诲深深记在心里,在学校里特别下功夫学习。刚开始时,由于基础不好,他总是排在班级最后几名,但他从没放弃,就一个劲儿地专心钻研。在学校里,他从来不提自己的家庭背景,总是一个人独自行走,全神贯注地学习。

努力终究有了回报,贺麓成最终凭借出色的成绩,成功踏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门。

这四年里,贺麓成一直紧绷着弦,每天都在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同时,毛泽东也经常给他写信,为这个未曾谋面的侄子加油打气,让他好好钻研学问。

贺麓成特别用工读书,而且心里总记着别人的好。在学校那会儿,他就不再找家里伸手要钱了,就靠着每个月22块的补助过日子。虽然这钱不多,但他还是坚持每个月挤出5块钱给贺子珍寄去,以此感谢她长久以来的关心和照顾。

四年学业完成后,贺麓成真没白努力,顺利考上了那时候特别难进的去苏联读研究生的机会。

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他最终决定不留在苏联,而是选择了回到国内,加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专心投入到导弹技术的研发中,为国家的建设出力。

国防部下面的第五个研究院,是我们国家头一个专门研究导弹的地方。它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开始自己动手搞导弹研发了,这对提升国家的防御实力作用可大了去了。

在我国,导弹研究这事儿以前从没搞过,真的是头一遭。一开始,技术问题一大堆,研发的路子走得特别坎坷。我们只能是靠着自己慢慢摸索,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不过贺麓成并没有被难题绊住脚,一进研究院,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翻遍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来学习,把自个儿的年轻时光都献给了研究院。

那时候,他们遇到的麻烦可不止技术上的难关,生活上也过得挺不容易。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能守住秘密,所有科研人员都挤在科研院里那些只有二十多平米的小屋里头。到了冬天,暖气时常不够用,挨冷受冻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尽管环境相当艰难,他们却咬牙坚持了二十多年。在这漫长的二十多年里,贺麓成从未透露过自己的背景,他时刻铭记贺怡的叮嘱,不愿依赖父辈的荣耀,只想活出自己的样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贺麓成和他的同事们费了好大劲,经过长时间的钻研,终于搞出了一个咱们中国自己的导弹控制方案。他们把这个方案交给专家组,经过专家们的多次检查确认,这个方案得到了认可。

这个计划搞定了一个导弹研发里既关键又棘手的事儿,给我们国家省了好多钱。钱学森搞定的是让导弹打得远,贺麓成呢,则是解决了导弹飞得稳的问题。

1964年6月29号,咱们国家自己研发的“东风”2号中近程导弹,在西北那边顺利地打上天了。这是咱们国家造的第一枚这样的导弹。

导弹发射那一刻,所有科研人员心里都绷得紧紧的,他们多年的努力和汗水都集中在了这枚导弹上,这次发射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果能否成功。

一听到“发射成功”的消息,大家眼里都泛起了泪光,立马拥抱在一起,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这几年的辛苦付出,总算是看到了成果。要说这成功的背后,贺麓成的作用可真是不小,绝对是个关键人物。

毛主席在北京得知这个喜讯后,心里特别高兴。这意味着咱们中国的国防又上了一个台阶,让全世界都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都高看一眼了。

毛主席其实不知道,他的侄子一直在研究部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年来,虽然毛主席心里挂念着侄子,但他从不会去打扰贺麓成的工作。而贺麓成呢,也从没主动说过自己是毛主席的亲戚,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了数十年。

所以,毛主席离世后,治丧的委员会没有把贺麓成的名字列在守灵的名册里。贺麓成隐藏得太深,以至于大家都以为他和贺怡在那次车祸中已经不在了。

所以当贺怡说起他的时候,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不久,得到通知的贺麓成赶到了毛主席身边进行守灵,这次相见是他和毛主席这位叔叔的首次碰面。

守灵仪式一完事儿,贺麓成就直接回到了工作岗位。那时候,导弹研究工作正处在紧要关头,他一点时间都不能耽误。而且,他仍旧没跟大伙儿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同事们问起来,他也是含糊其辞,没细说到底干啥去了。

单位收到了一封名为《通知贺麓成同志领取毛泽覃烈士证明书》的信件后,同事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每天和自己并肩作战的伙伴,竟是毛泽覃烈士的后人,也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侄子!

有这么一个人,他一辈子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国家付出,默默无闻地追求事业,为国家倾尽所有,真是让人由衷地感到尊敬。

【家风严明,代代相传】

毛岸成同志始终牢记贺怡的嘱咐,低调地耕耘自己的事业,最终收获了非凡的成果。这不仅仅是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毛主席家里的家教一直是中国家教的好榜样。主席的家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牺牲了很多亲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奋斗,始终把国家的荣耀和百姓的安全放在自己生命之上。他们做事踏实,生活节俭,这种精神真的让后人特别佩服。

毛主席以身作则,还特地给政府写了封信,里面讲到了他对家里人工作的看法:

首先,他们都是劳动人民,还是我的亲戚,我心里对他们充满感情。其次,由于我心里有他们,我就盼着他们能往好处发展,勤劳种地,守规矩,加入互助合作团体,跟大家伙儿一样,不能搞啥特殊待遇。

毛主席对自己的孩子们,经常进行耐心教导,他总是对他们说:

别想着搞啥特别待遇,就安安心心做个普通人,也别老拿我来显摆吓唬人。

毛主席是个大人物,这点大家都知道,但他也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他这辈子,有过三位夫人,她们一共给毛主席生了十个孩子。

在新中国的革命道路上,主席不得不经历了七位子女的离世。

对一个老爸来说,失去孩子那种痛,真的是没法形容的难受。毛主席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叹:

我们闹革命,说到底是想给孩子们谋个好未来,但现在为了这革命大事,又不得不暂时离开他们身边。

尽管如此,毛家还是像从前一样,为了新中国,为了普通百姓,不断有人挺身而出。毛主席和他的两个兄弟,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家教严格,对孩子、对自己、对家庭都要求很高,正是这样的家风,让后代中出现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

“家风”这事儿,在咱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里头,一直都被看得挺重。好的家风,那是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大家口口相传,就这样慢慢影响着家里每个人的品质和出息。

毛家能培养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关键在于他们有着特别出色的家庭教育环境。

对于咱们普通家庭来说,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有怎么树立好的家庭风气呢?这真的是个得好好琢磨的事儿。

聊聊毛岸成,还有主席家里的那些教育规矩,你有什么感想?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贺麓成,也叫毛岸成——导弹专家变身环保先锋。张利、王洪波在《公关世界》2004年刊中提到他。贺麓成原本是个导弹专家,后来却成了环保领域的佼佼者。他在导弹技术上的深厚功底,让人惊叹不已。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后来选择投身于环保事业,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不仅在导弹领域有所建树,在环保方面也是大放异彩。贺麓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了导弹专家也能成为环保的领军人物。他的转变和付出,让人们看到了他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总的来说,贺麓成从导弹专家到环保先锋的转变,让人印象深刻。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行动,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