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抢?英国要强制接管中资企业,百亿投资或血本无归,不给就监禁

壹知眠羊 2025-04-16 09:30:49

先是巴拿马政府表示长和实业的港口运营存在违规和欠款,将这两个港口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后又是澳大利亚总理表示,要将租期还有89年的达尔文港从中企手里收回来,如果中企不配合的话,他们也在考虑强制征收。

话音还没落,现在英国政府又开始搞事,表示要强制接管由中企运营的企业。中企在里面投资了百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不说,英国还考虑立法,如果不遵守命令,那将被处以罚款甚至是监禁。

刚从美国关税危机下逃过90天,英国这是在闹什么幺蛾子?

英钢公司已两次转手

上世纪以前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工业化时代的浪潮下,英国钢铁成为了国内经济的支柱之一。

最辉煌的时候,英国钢铁企业能够给本国直接或间接地提供是将近2万个就业岗位。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二战之后,英国势力范围大幅收缩,连带着钢铁工业也出现了坍缩。

1967年,英国14家重要的钢铁商合并,成立了英国钢铁公司,主要生产高端线材、钢轨、异型钢等等。

他们主要将业务聚焦于国内,为建筑业、铁路运输等生产钢铁。尽管不抵曾经的辉煌,但钢铁公司始终还维持着运作。

不过由于英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本土需求大大下降,而国外新的制造业国家又加入该赛道,给老牌钢铁公司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英国钢铁公司运营越来越困难。

为了维持公司运作,英国其实早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买家,印度塔塔钢铁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印度塔塔收购后,给英钢改了名字,但即使改头换面,也没能挽救日益亏损的英钢。

于是在2016年,英国资本以1英镑价格接手,又恢复了曾经的英国钢铁公司。

其实到了这里,英国钢铁公司就已经是个烫手山芋了,继续运营就会亏损,直接关闭英国又不甘心。

毕竟一旦关闭,那英国就会成为七国集团唯一无法利用铁矿石、焦炭和其他原料生产原生钢的国家,这是英国政府所不能承受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英国政府又开始不断物色新的买家,而中国于1996年成立的敬业集团,在表达出想要收购的意愿之后,进入了英国政府的筛选范围内。

当时的敬业给出了相当高的诚意,7000万英镑收购,并且给出了一系列的升级改造方案,试图挽回这个老牌企业。

而英国更是将此次合作称为“外资提振经济的重要一步”,可以说,双方的合作是充满希望的。

就在接手之后,敬业也的确如之前承诺的那样,稳中有序地推进投资和改革,在此期间投入了大量资金。

可惜,中企的投资并没有换来想象中的效果,英国搞了出脱欧戏码,给自身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后,疫情又席卷而来,这刚接手的钢铁公司,只见投资,不见水花。

中企决策引英国政府注意

根据公开消息显示,英国每天要正常维持高炉运转的话,每天的亏损就达到了70万英镑。这任谁投资,也难以在巨额的压力下将英钢给救回来。

终于,在今年3月份,敬业集团宣布,他们已经投资了超过12亿英镑维持高炉运作,但因为盈利能力始终不足,他们将关闭位于英国的高炉。

英国政府这一听就坐不住了。几年前的危机,现在又要重演了,如果中国企业再放弃的话,那英国钢铁企业岂不是真的要走向末路?

由于戳中了英国的“敏感领域”,这次他们瞬间开始强硬起来,不仅在休假期强行召开议会,还出具了相当霸道的法案针对英国钢铁公司的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英国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争夺岛屿主权的程度。

议会期间,他们以几乎全票通过的方式确定,英国政府可以强行将英国钢铁公司收为国有,甚至是如果相关企业不遵从乎规定的话,企业将会被罚款,负责人也将被处以监禁。

英国要针对的目标非常明显了,但这真的是中资企业的错吗?

说白了,不管是哪个企业,收购公司都不是为了做慈善的,在每天两眼一睁就是亏损的状态下,调整业务结构,关闭亏损领域再正常不过了。

英国想要英钢公司得到好的发展,那就拿出点行动,为钢铁行业创造需求,亦或者是拿出部分资金贴补企业,来维持英钢正常发展。

但英国这边当着甩手掌柜,那边又要求高炉正常运转,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完全有自主选择权。

当经营出现问题之后,英国转头来了出可以合法强制收回,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

他们为自己的行为编造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但谁来保障一下中企此前多年的投资行为?投资了十几亿英镑,结果血本无归,还要被英国政府用政治手段施压,最后还要来一句“他们不会再让中国公司接手钢铁行业了”。

英国政府的这个行为,与他们叫嚣对抗的美国关税做法又有什么不同的呢?

警醒

经济问题就应该用经济手段解决,英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将会引起更多企业对英国失去投资热情。

中国外交部在14日给出回应,称双方应该本着“互利”原则商谈,英国政府应该保护中企在英的合法权益,避免其他企业失去赴英的信心。

除了给英国敲响警钟之外,此事也给所有中资企业提了个醒,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更谨慎地评估出海风险。

此前几十年,无数企业都在海外走过弯路,包括但不限于:上一届政府的承诺到这一届政府被推翻;法律效应不足从而需要多支付费用;陌生环境让品牌形象受损等等。

可以说,在全球化时代之中,企业能够走出国门扩大影响力是好事,但我们也需要全面评估海外的诸多不确定性比如政治、营商环境等等。

英钢公司的运营是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提醒,我们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有应对风险的能力。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壹知眠羊

简介:分享干货,记录感悟,听我啰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