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还喊话中国援助乌克兰基建,与中国达成了农产品合作协议,现在乌克兰立场突变,开始公开指责中国援俄。
话音刚落,泽连斯基就冻结了三家中企在乌资产,乌克兰这又是唱的哪出?
在对华态度上,乌克兰一直在变化。中国对于俄乌冲突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中立,绝对的中立。
三年时间以来,中国与俄罗斯扩大了经贸往来,而乌克兰也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就在三月份,我们还与乌克兰签订了协议,让他们的豌豆和野生水产品可以输华,相当于维稳了一部分乌克兰的经济。
再往前的二月份,泽连斯基还表态希望在恢复和平、未来重建等方面得到中国帮助。可以说,中乌双边关系还是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的。
这个时候的泽连斯基,万不敢公开指责中国,更别说对中国做些什么了。
但现在不一样,泽连斯基在4月17日公开宣称,中国正在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和弹药。
公然指责中国援助俄罗斯,这还是俄乌冲突发生之后泽连斯基行动的头一遭。此前,泽连斯基虽然也曾抨击过中国,但从未如此明目张胆。
这一次抨击过后,4月18日,泽连斯基直接下令制裁3家中国实体,并且冻结了这三家企业在乌克兰的资产。
泽连斯基为何这个时候选择和中国翻脸,并且炒作虚假话题呢?
要知道,中国从未向冲突中的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别说乌克兰了,就连美国也曾多次拿该话题在国际社会上炒作。
但是美国的炒作换来了什么呢?
就在今年1月份,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直接回怼称,如果中国给俄罗斯提供武器,那俄乌局势早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中国的工业能力和军事实力是有目共睹的,耿爽的发言完全有理有据,一直挑刺的美国也沉默了,他们根本无力辩驳。
现在身为冲突的当事人之一,竟然也来对中国提出质疑,中国到底有没有援助俄罗斯,乌克兰应该比谁都清楚,那泽连斯基炒作中国援俄话题的出发点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他声称自己有“证据”证明,但就是不拿出来,倒是针对中国的舆论不断发酵,让一些原本就不坚定的人相信了他的说辞。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泽连斯基这个时候炒作“中国援俄”,并且无理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背后藏着的还是政治操弄。
说一个前提,美国与乌克兰的矿产协议,被特朗普透露出来将于24日签署。不出意外的话,美乌将要达成乌克兰矿产的最终协议,而在此前,欧洲也表现出了对乌克兰矿产的兴趣。
俄乌打了三年,乌克兰境内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这矿产就是其中之一。乌克兰选择与谁签订协议,就代表更加偏向哪方的“庇护”,欧洲之所以坚定给予乌克兰军援,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
但乌克兰现在既然选择与美国达成协议,就代表泽连斯基还是更加偏向美国的,相应的,泽连斯基就要向美国示好,以此来让他们保住乌克兰,而遏华,就是美国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泽连斯基交的“投名状”。
那泽连斯基炒作“中国援俄”议题,目的也就非常明了了,一是为了自己,二则是为了美国。
对于泽连斯基来说,此前与美国发生的一切包括美国不愿意为乌克兰提供保障,包括泽连斯基在白宫遇到的难堪,都让民众看到了与美国合作的“危险性”。
在这种背景下,乌克兰与美国的合作是不被民众所支持的。但炒作“中国援俄”之后,乌克兰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就会知道,原来在俄罗斯的背后,还有中国的支持。能对中国和俄罗斯形成威胁的,就只有美国,所以泽连斯基政府偏向美国是有道理也是必要的。
这样一来,泽连斯基政府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甚至在签订美乌矿产协议的时候,乌克兰民众还会支持,这是泽连斯基想要看到的结果。
对于美国来说,这也是他们想往中国身上泼的脏水。从过去美国不断炒作“中国援俄”话题就可以看的出来,他们非常希望将中国拉下水。
美国的目的也很简单,一是为打压中国,二则是分裂中欧关系。美国长期对华态度就是打压遏制,只要中国有黑点,有任何可趁之机,美国必然会毫不犹豫地进行炒作,避免中国扩大影响力。
而中国和欧洲近年来不断深化合作,中国还建设了中欧班列给欧洲的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在欧洲逐渐将经济重心偏向中国的时候,美国却不愿意了,他们希望欧洲能作为自己经济的基本盘,而非和中国进行合作。
那分裂中欧的最好方法就是,让欧洲感觉到中国的“威胁”。军事这套对欧洲没用,欧洲在经济方面也看的清楚,而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关系则是欧洲长期所担心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只要中俄之间有“军事合作”,那必然会引起欧洲的密切关注,甚至是引起欧洲的不安,导致中欧关系出现裂痕。
不过,无论是乌克兰和美国再怎么炒作,中国没有做过就是没有做过,面对美乌的虚假指责,我们也给予了回应,外交部发言人用四个字回击“坚决反对”。
我们坚决反对乌克兰的无端指责,因为中国对于军民两用物项的管制非常严格,更不会将这种东西出口到任何发生冲突的国家。
另外,乌克兰想要挑刺,说中国给俄罗斯提供军援,倒不如讲西方国家更切实际一些,毕竟俄罗斯进口的武器,有许多零部件实际是产自西方国家,要找源头,也应该找西方国家才对。
泽连斯基把算盘打到中国身上,实在是打错了,有这个功夫,倒不如与美国以及俄罗斯来一场有效的沟通,来切实解决国家的困境。